20世纪后半叶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非常迅速,正在崛起的媒介是:
A.印刷媒介 | B.电波声像媒介 |
C.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体系 | D.报纸、广播和电视媒介 |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 ②“侵略——革命”模式 ③“早期启蒙”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 |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 |
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
“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些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 《论衡》) |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宋·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这是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的论述,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强调“人欲”是“天理”产生的根本基础
②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依存、互相包容
③具有关注社会现实和百姓生存的民生意识
④与统治阶级的“天理”有一定的差别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 )
A.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 B.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的秩序 |
C.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 | 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
据史载,隋朝时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材料表明隋朝( )
A.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 |
B.都城商业活动很频繁,草市开始普及 |
C.草市作为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
D.民众经营的意识增强但受到舆论指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