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文明的共相
回溯我们历史演变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传统不能割断,二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闭上了对外交往的大门。近30年以来作为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脱离开世界大势来孤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
历史的反思,传统的承继,归根结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因此近年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的提倡,诚然是理所必至的好事情。可是随着大家为重建传统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见和意外之行,值得我们检讨和反思。比如小学生设立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还要摇头晃脑,此理实不可解。又比如有人提出恢复黄帝纪历,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来纪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连纪历都要改变,近代以来未之闻也。虽然是个别的说法,也够让人感到意外的了。有人提出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入场服装要穿所谓“汉服”。什么是“汉服”?唐朝的,宋朝的,还是清朝的?还有的提出要改学位服,我的看法,这不一定是明智之举。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重要得多。虽然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不区分出“异”,但是区分“异”的目标结果是为了求其“同”。
我历来认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是通过“异”来追求那个“同”。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中谈到对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和目的,是尚同,“心同理同”、“貌异心同”一类字眼,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出现。他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不刻意“立异”,而是追求“同”,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立异”为尚,“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现在很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是一个。从历史上来看,以前的两个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北美的模式,也是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模式。但是,当东亚兴起之后,特别是中国兴盛之后,人们在探讨有没有第三种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样的吗?我看,不一定。
尽管如此,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层面,比如生存的渴望、爱的追求、趋利避害的心理、对灾难的应对等等,这些人性的基本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而不是简单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的。照说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是最能见出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的,但已故的美国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史华慈先生,曾亲口对我说过,连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重要。
我们在重建文化传统的过程当中,一些传统节日恢复了原来的位置,我对此是完全赞同的。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非常富有文化意味的中国传统节日,历来为我国民众所喜爱,放假、休闲、游乐,不仅是连接传统、恢复记忆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狂欢。
但我们亦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例外。
(摘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1日,作者刘梦溪) 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是( )
A.传统的继承 | B.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 |
C.文明的共相 | D.改革开放与历史问题 |
根据原文的叙述,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这一基本国策已实行了近30年。 |
B.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受到提倡,人们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理所必至,令人欣喜。 |
C.真正的大学者,是不会“立异”的,“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
D.史华慈先生认为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同样存在“共相”,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差异明显。 |
依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要坚定不移地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进而进入世界的大家庭。 |
B.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学班大量出现在小学教育阶段。 |
C.将来,现代化的模式可能会超过两种,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限。 |
D.继承传统的终极目的便是通过整合先前的资源为新的进步所用。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敬爱母语
艾诗彝
母语,只这两个字就让我们产生敬意与温情,指向我们精神血脉的深隐和细微之处。语文,归根到底,是我们在母语中生长、成长的永恒家园。这门课或许以后不会再上,但是,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离开母语,离开“语文”。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深情地依恋着“语文”,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语文”的学习。因为,那儿,本来就是一个生气灌注、万象纷呈、情思飘荡的世界。用我们在母亲的子宫中就已经倾听过的话语,构筑我们的生命之塔,这需要攀登,更需要骋目驰想,才能欣赏无边的风光。
因而,对语言、文学的敏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无论是古典文学的“炼字”“炼句”的精微“推敲”,还是现当代文学的“咬文嚼字”,都是把语言当作心灵的器官、感觉的机体,用一种近乎虔敬的态度,来传达生存的状态和精神的活动。我们在学习“语文”时,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所有关于“语文”的知识,都放置到全身心的感觉、感悟、感情、感想……之中,总之,是要把自己“感”到文学作品之中,让自己与文学的世界息息相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感”动中进入“语文”世界。
从感性的激发,在“语文”中自然就可以进入到理性的深思和凝炼。注重思索,本身就是情感深挚的一种体现。敬爱母语,要求我们把一切生活中的感受,都能够用语言的形式来描摹和概括,更要求我们进入更高的层次,用深入的思考来凝炼人生乃至宇宙的智慧。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这样的要求,应当说并非高不可攀。须知,若是今后不专门学习汉语言文学,现在可能就是在学校学习语文的终点站了。因而,无论是读、说,还是写,都要求我们具有思考的意识,在语文中养成思维的习惯和思维的乐趣。这样,语文就成了一种智慧的形式。
在高考中,以上两个方面都以试题的形式相当充分地体现出来。对语言的敏感、运用语言体现智慧,是“语文”未曾明确但是却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在语文高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大多与此相关。应当说,高考作文对这两方面,有更为具体的要求。语言感觉,决定了表达的层次和水平,展卷方始,就可以显示出考生的语言功力。有文学魅力,乃至情韵生动的文字,可以很快“抓”住读者;相反,贫乏而低劣的文字,则凭其“气息”就令人意沮。至于思维的能力,则是内在的精神力量的显现,是“内功”。有诸内而形诸外,以深情、深思来打动人,是“语文”素养的最好体现。
敬爱母语,我们将获得整个世界。下列关于“母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语,是两个让我们从精神上产生敬意和温情的字眼。 |
B.母语,是我们生长、成长中的永远也不可能离开的永恒家园。 |
C.母语,是广义的语文,语文是狭义的母语。 |
D.母语,是一个生气灌注、万象纷呈、情思飘荡的世界,同时它也是我们赖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载体。 |
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如同心灵的器官、感觉的机体,传达着人们的精神活动。 |
B.学习“语文”,既要注重学习知识,又要注重在“感”动中进入“语文”世界。 |
C.在高考作文中,考生的语言感觉和思维能力同样重要。 |
D.语言感觉和思维能力决定了表达的层次和水平,是内功。 |
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生活中感受的描摹和概括,是感性的、较低层次的,而用深入的思考凝炼人生乃至宇宙的智慧,则是理性的、高层次的。 |
B.高中阶段,有可能就是在学校学习语文的终点站。 |
C.只有具有思考的意识,并养成思维的习惯和乐趣,才能让语文成为一种智慧的形式。 |
D.高考语文实际上只考查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语言的敏感和运用语言体现智慧。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食品味道大不如前
现在的西红柿、土豆、柿子椒、梨、柑橘等等,似乎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它们从美学上讲都变得更好看了,但是它们都失去了其原本的特点,即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味道了。这些食品虽然好看,但吃起来没有味道,甚至就连鼻子也蒙骗不过去。这种说法不是没有依据的。巴伦西亚理工大学农业多样化保护和改良中心已经得出证据,现在西红柿的味道指数(即酸甜度)是2.77,而过去是3.24,损失了近15%。维生素C的含量也下降了,比30年前降低了17毫克,而糖的含量也有所降低,从原来的5.29%降到了4.95%。相反,西红柿的硬度比过去大了,从过去的6.86上升到12.10。
当蔬菜和水果的产量提高时,其特点即可感结构(气味和味道)就会受到影响。现在盛行的这种疯狂生产(即产量第一,质量第二的生产方式)。我们吃的98%的产品几乎都来自疯狂生产。它们的种植方式都会降低产品的味道。
疯狂生产的另外一种表现是温室种植,这种种植方法控制植物的生长环境,让它们提前或推迟成熟,其味道总是不那么完美。
为了让生菜在运输的路上不至于腐烂,生产者都选用了耐存放的转基因种子。另外一种技巧是在成熟期15天之前就采收。这样就可以延长存放期,但是味道会有所损失。绿色生菜或用传统方式种植的生菜比现在我们吃到的生菜口感要好上30%,也就是说其蛋白质、纤维和矿物质含量都高。蔬菜味道的好坏与种植地的远近有很大关系。
如果通过化肥或利用一种高产品种强行让一棵植物比正常情况多生产果实,那么它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所有养分就会分散到所有的果实之中,因此每个果实中所含的养分水平就会降低。以柑橘为例,据西班牙生物农业协会专家戴维•托马斯说,疯狂种植会使柑橘的维生素含量降低10%。他在研究中还发现,钙和碘的含量将会减少一半,而铁和铜的含量甚至会减少75%。
几年前,一棵梨树只可生产70公斤梨。而今天由于使用了高产的转基因种子和各种化肥,一棵梨树可以生产190公斤梨。生态农业专家蒙特塞拉特•埃斯库蒂亚说,混合化肥的使用使得梨树生长加快,不仅能够多产水果而且也能增大水果的体积。这种大梨虽然比正常的水分含量大,但是不比小个的梨口感好,因为小个的梨中的纤维素、矿物质、维生素和糖分含量更高。那些生长速度快的蔬菜和那些高产果树结出的果实,由于达不到生产的日期和缺少各种矿物成分,其原有味道都会降低。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无核蜜桔品种上市。但是情况并不令人乐观。专家化验表明,在这种果品中,锌的含量已经减少50%,而这种矿物质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如此,它们的口感也不如以前了,这是因为甜的水果不可能在离开果树之后成熟。由于考虑运输问题,水果在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就被采摘下来。所以摆到餐桌上的水果不会有同样的甜度。
除了上述产品,还有许多食品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下列对“食品味道大不如前”所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品味道指数降低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
B.食品可感结构受影响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
C.食品硬度增加、外形好看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
D.食品蛋白质、维生素、糖、纤维素和矿物质含量降低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
下列对“蔬菜味道的好坏与种植地的远近有很大关系”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区域种植的同样品种的蔬菜味道有很大的差别,距离越远,味道越差。 |
B.运输时间的长短影响了蔬菜的味道的好坏,距离越远,味道越差。 |
C.种植地远近不同,蔬菜种植的条件和环境也有所不同,距离越远,味道越差。 |
D.不同区域的人们,对蔬菜有着不同的口味,距离越远,味道越差。 |
下列对“疯狂生产”影响食品味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室种植,通过控制植物生长环境,改变植物成熟基因,控制成熟时间,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
B.选用耐放的转基因种子,提高水果的硬度,延长其存放的时间,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
C.在成熟期到来之前提前采收,不能让蔬菜和水果自然成熟,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
D.利用化肥和选用高产的转基因种子,强行提高植物产量,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大众化不等于“泛娱乐化”
回顾2006年的大众文化,涉及的关键词不得不提及“选秀”、“恶搞”、“易中天”、“于丹”等。在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已经清晰折射出“文化娱乐化”倾向。自2005年“超级女声”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后,选秀热在2006年继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卫视、地方台各种选秀节目不下20个。“一夜成名不再是梦”,选秀成“造星运动”。“文化娱乐化”已经切实影响着社会大众对文化的审美旨趣,特别影响着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应该明白“文化娱乐化”倾向是市场化和全球化必然的结果。但在看到我国的大众文化娱乐化程度不够的同时,更需要敏锐观察这种娱乐文化包含的负面因素,比如说它造成人精神肤浅化、庸俗化等等。娱乐化的趋向不是坏事,关键是怎样把娱乐化趋向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其次,需要肯定文化走出书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之就是“文化大众化”。但是文化大众化不等于“泛娱乐化”。现在是不少文化娱乐类节目没有文化,只有越来越厉害的“恶搞”。
社会文化自身是极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操作上容不得半点简单化倾向。我们在倡导文化大众化的时候,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强调:一是建筑在大量通俗化和普及性的文化金字塔顶端的,应是那些代表着国家和民族悠久历史传统、体现民族创造力和当代文化最高水准的优秀文化,这些文化的评判不可简单地用票房的多寡作标准;二是文化的多样性、多层次绝不是低档次的代名词,不能以社会需求,不能以收视率高低为借口向市场推销那些格调不高的文化垃圾,更不能错误地以为大众只能欣赏那些档次很低的东西。
再次,文化工作者应该自觉地充当民族优秀文化的守护者,坚守文化发展的最底线;同时正视大众文化的发展,研究和探讨民族文化与娱乐文化“共生”的发展规律。
最后,面对“泛娱乐化”的倾向,需要努力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倡情趣健康。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未来的经济发展、议会进步须臾不能离开文化,文化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将发挥着基础性、核心性作用。而这种能体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智慧结晶的文化,必是那些既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又富有前瞻性的宏阔境界、且充满活力的精神创造物,而绝不可能是那些浮光掠影的文化泡沫。我们不能以文化产业的名义制造文化垃圾,更不能以文化产业的名义破坏民族的优秀文化。(《文汇报》2007 – 03 – 08原文有删改)下面与“文化大众化”“文化娱乐化”有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娱乐化”对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世界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
B.“文化娱乐化”已经是客观的社会现实,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
C.在“文化娱乐化”影响大众对文化的审美旨趣的过程中,媒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D.如果任由“文化娱乐化”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泛娱乐化”的倾向,所以我们要提高警惕。 |
以下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对比其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我国实际考虑,还需要我们将大众文化娱乐化做得更专业。 |
B.社会文化是极丰富复杂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允许多样化、多层次、多格调的文化存在。 |
C.代表当代文化最高水准的优秀文化建筑在文化金字塔的顶端,所以票房、收视率都不高,难以被大众接受。 |
D.作为文化工作者应自觉保护、弘扬前人留下的文化财富,因为它们是最优秀的文化。 |
下列与原文相关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娱乐化的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它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文化,而且能够牵引更多的人关注社会文化。 |
B.探讨“文化娱乐化”的现实意义不仅仅在于引导当前的文化潮流或时尚,更在于正确看待我国的民族文化问题。 |
C.前一阵,网络上展开了“孔子与章子怡谁能更有效地代表中国文化的讨论”,因其包含文化因素,作者应该并不反对。 |
D.对于“文化娱乐化”现象,我们既不能反应过激,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进一步分析,针对不同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态度。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用细胞快速生产抗体
在人或动物体内,针对来自体外的异物有一种保卫自己身体的免疫功能。在免疫功能中起主宰作用的就是叫做抗体的蛋白质。
具有排除体内异物功能的抗体也可作为药品使用。例如人被一种名为饭匙倩的毒蛇咬伤,这时注射解毒药的主要成分就是针对这种蛇毒的抗体。最近已开发出针对特定癌细胞的抗体。
作为药品或试剂使用的抗体是利用动物制成的。给动物注射病原体或毒素等异物(抗原),在动物的体内就会产生针对抗原的抗体。提取出抗体并进一步提纯,就是可作为药品或试剂的抗体。针对饭匙倩蛇毒的抗体是从马身上制取的。
但利用动物制造抗体并不简单。从把抗原注射到动物身上到动物体内产生抗体需要几个月。此外,有时动物的身体不认为这是异物,从而不产生抗体,有时因抗原导致动物死亡。如果不用动物而用培养细胞的方法,可以大幅度缩短制造周期,能高效地制成所需的抗体。
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为中心的研究组使用培养细胞“DT40细胞”,成功地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在试管中制成了目的抗体。该成果发表在今年5月29日美国的科学杂志《自然生物技术》的电子版上。 t
专家们使用的“DT40细胞”是来自鸡身上“B细胞”的培养细胞。B细胞是产生抗体的细胞,一个效应B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抗体。DT40细胞在分泌抗体的同时也能把同样的抗体形成在细胞的表面。
DT40细胞与抗原无关,可产生不同的抗体,所以他们先培养出无数DT40细胞。将DT40细胞注入三中脉酰胺A,这是一种新的抗癌药物。由于DT40细胞的基因频繁地重新组合,培养出的DT40细胞各自产生不同的抗体。
然后,从中选出能力抗原结合并产生抗体的DT40细胞。预先使抗原与磁珠结合,然后用磁铁将抗原与细胞表面抗体结合了的DT40细胞分离出来。再将分离出来的细胞进一步培养增多,于是得到目的的抗体。 x
如果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抗体,就可获得前所未有的、使用价值很高的药品。特别是突然收到毒性很强的人不明病毒的感染,或发生在生物恐怖袭击时,就可得到有效的诊断药
或治疗药。因此,这个成果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DT40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DT40细胞是一种培养细胞,来自鸡身上的“B细胞”。 |
B.DT40细胞的基因可以重新组合。 |
C.DT40细胞可产生不同的抗体,其中一部分能与抗原结合。 |
D.DT40细胞在分泌抗体后能在细胞表面形成同样的抗体。 |
不属于DT40细胞选择过程的是
A.将DT40细胞注入三种脉酰胺A。
B.预先使用抗原与磁珠结合。
C.利用DT40细胞表面抗体使其与抗原结合。
D.用磁铁将与抗原结合了的DT40细胞分离出来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如果动物身体不认为抗原是异物,就不产生抗体,这会导致动物死亡。 |
B.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得有效的诊断药或治疗药。 |
C.进行细胞分离是因为一部分DT40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
D.利用培养细胞的方法可以制造针对不明病毒的抗体。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欧洲老鼠”计划探寻人类致病基因
别看它们个头小、毛茸茸,而且对我们橱柜的内容太感兴趣,微不足道的小老鼠其实潜力无穷、大有可为呢。原来,小家鼠和智人极其相似。事实上,我们人类和它们有99%的基因都是一样的。老鼠不仅基因和我们相似,胚胎发育、疾病类型甚至行为都和我们有可比之处。比如,老鼠也会得抑郁症。
本周末,在威尼斯,科学家开始一项耗资1亿英镑的计划:培育不计其数的转基因老鼠。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在老鼠身上造出糖尿病、心脏病、癌症和精神病等人类主要疾病,揭示上述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基础,找到新药物和新疗法。这项计划的协调人沃尔夫冈•维斯特教授说:“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
“欧洲老鼠”计划是三年前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那项耗费巨资的DNA排序计划揭示了人体两万种基因的构成。但是,科学家目前仍然不知道其中一半基因的作用或者这些基因能制造哪些蛋白质。剑桥生物信息科学研究所的尤安•伯尼博士说:“这相当于创造科学版的《战争与和平》,只不过是经过编码的。人的全部自然构造都写在那些篇章里,但我们却读不懂。现在我们就要找到破解这些篇章的办法了,老鼠是关键。”
科学家承认,老鼠和人类如此相似的事实的确令人惊讶。“它们个头小,毛茸茸;我们个头大,光溜溜。”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史蒂夫•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伯尼说:“只有老鼠和人的基因得到如此详尽的研究。”
“欧洲老鼠”计划将使用一种称作BL/6或者“黑六品系”的老鼠。这类老鼠已经广泛用于实验室,而且完全出自同系交配。每只雄鼠都是其他雄性“黑六”的克隆,每只雌鼠也都是其他雌性“黑六”的克隆。参加“欧洲老鼠”计划的科学家将从这些“黑六”中提取胚胎,消除或改变其中一种基因,再把经过遗传改性的胚胎放回雌鼠子宫,创造一个每名成员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的新种群。科学家将对“黑六”体内的两万种基因重复这个过程。伯尼说:“最后,这就将使我们得到两万种老鼠,而且每种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然后,科学家将观察这些基因变异对每种老鼠的外观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这样,他们就能发现每种基因有什么作用,由此了解相应的人类基因。但是,科学家还希望弄清不同的基因组合对不同的人有哪些影响。人类的主要疾病不是由一种基因而是由多种基因共同作用形成的,这之中还有环境因素。
布朗说:“为此,我们要让不同种的老鼠交配,产生出有几种变异基因的后代。我们还要加入在人体内制造不同数量蛋白质的基因。这样做的结果是创造出极其复杂的基因类型以供研究,并从中找出多种基因对个体的影响。”
(选自2005年10月18日《参考消息》)下列对“欧洲老鼠”计划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威尼斯,科学家开始一项计划:培育不计其数的转基因老鼠。 |
B.在老鼠身上造出糖尿病、心脏病、癌症和精神病等人类主要疾病。 |
C.在转基因老鼠身上揭示人类主要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基础,找到新药物和新疗法。 |
D.“欧洲老鼠”计划是三年前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 |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小老鼠“个头小,毛茸茸”,而人类“个头大,光溜溜”,但它们和人类极其相似,有99%的基因是与人类相同。 |
B.老鼠不仅基因和人类相似,胚胎发育、疾病类型甚至行为都和人类相同。比如,老鼠也会得抑郁症。 |
C.用于实验的老鼠被称作“黑六品系”,每只雄鼠都是其他雄性“黑六”的克隆,每只雌鼠也都是其他雌性“黑六”的克隆。 |
D.人类的主要疾病不是由一种基因而是由多种基因共同作用形成的,而且环境因素也不能忽略。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于是欧盟的科学家们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研究。 |
B.科学家目前仍然不知道人体两万种基因中的一半基因的作用,通过对老鼠的研究,将会得到了解。 |
C.科学家通过观察基因变异对老鼠外观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及作用,由此了解相应的人类基因。 |
D.科学家让不同种的老鼠交配,产生出有多种不同基因的后代,从而探寻出人类的致病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