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乃悉发之。六月,乙卯朔,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①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士卒奔走,各还其郡。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刘秀复徇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颍川郡掾冯异监五县,为汉兵所获。异曰:“异有老母在父城,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秀许之。异归,遂与萌率五县以降。
新市、平林诸将以刘縯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②除之。秀谓縯曰:“事欲不善。”縯笑曰:“常如是耳。”更始大会诸将,取縯宝剑视之;绣衣御史申徒建随献玉玦;更始不敢发。李轶初与縯兄弟善,后更谄事新贵;秀戒縯曰:“此人不可复信!”縯不从。縯部将刘稷,勇冠三军,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
【注】①寻、邑:指王寻、王邑,王莽的部将。②更始:指汉更始帝刘玄。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劝更始除之阴:阴险 |
B.李轶初与縯兄弟善善:与……交好 |
C.司徒官属迎吊秀吊:安慰 |
D.未尝自伐昆阳之功伐:自夸,炫耀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城中亦鼓噪而出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
B.①遂与萌率五县以降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C.①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②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 |
D.①诸将以刘縯兄弟威名益盛②以其无礼于晋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秀善于带兵,他知道将领们想多得财物,为了鼓励他们英勇作战,每个人都分到一些财物。 |
B.文中描写战争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写人与写物结合,表现了汉军大胜莽军大败的情势,很有感染力。 |
C.刘秀曾经提醒刘縯注意刘玄心怀恶意,可是刘縯却毫不在意,最终因他的部将出事而被刘玄杀掉。 |
D.刘秀在兄长被害之后的反应和表现可见他隐忍精明的个性,与刘縯憨直的性格构成了对比。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辙亦迁海康迁:贬谪 |
B.然其诗质而实绮质:质朴 |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忤:感触 |
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 悛:悔改,改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B.每以家贫,东西游![]() |
C.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
D.今将集而并录之某所,而母立于兹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 |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译:
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译:
文言翻译(共10分)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言文阅读(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12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 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 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 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 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 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 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活用为动词,扎营、驻扎 |
B.项王则夜起,饮帐中夜:在夜间,名作状 |
C.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暴:暴躁 |
D.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跟随,读zhǔ |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思垂空文以自见 |
B.籍独不愧于心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 |
D.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纵一苇之所如 |
从文言句式上看,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B.然今卒困于此 若属且为之所虏 |
C.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 |
D.若非吾故人乎 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 |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开篇就把人物置身于特殊的典型环境之中:“军壁垓下”点出大战发生的地点,“兵少食尽”、“围之数重”、再加上四面楚歌,可见楚军局势之危。 |
B.本文是历史传记,其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夜闻楚歌”、“项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等,这些细节是作者添加的细枝末节,这有悖于历史客观事实,在传记文学中是不值得提倡的。 |
C.《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 |
D.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十分确切地表明了“诗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
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节选自苏辙《巢谷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梅州遗予书曰遗:遗留,留给 |
B.遂弃其旧学,畜弓箭畜:储备,置办 |
C.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恨:遗憾 |
D.县釜而爨,易子而食县:同“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句读之不知 |
B.予以罪谪居筠州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
C.昔赵襄子厄于晋阳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D.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通过巢谷的弃文从武、与作![]() |
B.当作者兄弟俩被贬谪岭南时,巢谷以年老多病之体,万里步行,去见他俩,不幸病死于途中,这突出表现了巢谷的古道热肠、侠士风概。 |
C.本文选材典型,叙事简洁,辞藻华丽,富有感染力,人物形象鲜明,意蕴高妙,回味无穷,这就是苏辙行文的特色所在。 |
D.文章最后部分作者发表议论,将巢谷比作春秋末年忠于赵襄子的高恭,除了揄扬巢谷之外,还有讥刺世人趋炎附势的意味。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既 见 握 手 相 泣 已 而 道 平 生 逾 月 不 厌 时 谷年 七 十 有 三 矣 瘦 瘠 多 病 非 复 昔 日 元 修 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 现代汉语。
(1)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2)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贡问:“师与商①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②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③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②愈:胜过,强些。③孳孳:勤勉不懈的样子。④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1)试分别概括孔子立身行事的原则和公孙丑、孟子求“道”的观点。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中道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