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的近代第一批优秀的民族工业包括
A.上海发昌机器厂 | B.轮船招商局 |
C.江南制造总局 | D.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
下面是一位同学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探讨了但丁的名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共有几处()
A.1处 | B.2处 | C.3处 | D.4处 |
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 |
B.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 |
C.作者主张国家控制人口增长 |
D.作者主张重农抑商 |
下列对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结局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
B.清政府妥协退让,导致丧权辱国 |
C.中国对交战方输华货物的税率给于优惠 |
D.中国答应交战方在规定范围内对华投资 |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西方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上述认识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C.接受了西方近代政治制度 | D.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这主要是指()
A.外国资本主义积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B.摧毁了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 |
C.刺激了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企业 |
D.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