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观测房屋采光状况时,发现甲楼阴影恰好遮住乙楼三层中部(如下图所示),在甲楼顶层GPS测得纬度为31.8366°、经度为117.2179°、高度为96m。隔25小时再次观测时,甲楼阴影可遮挡乙楼( )
| A.二层西部 | B.四层东部 |
| C.五层西部 | D.九层东部 |
深圳兴起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国家政策因素 | B.优越的地理位置 |
| C.便利的交通 | D.丰富的劳动力和发达的科技 |
图甲、图乙为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大豆、油菜、甘蔗、棉花)分布示意图,下列经济作物的排序与图中主要分布区一致的是
| A.①油菜②大豆③棉花④甘蔗 | B.①大豆②油菜③甘蔗④棉花 |
| C.①棉花②大豆③油菜④甘蔗 | D.①甘蔗②大豆③棉花④油菜 |
以下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其中最能代表福建省闽南地区的是
| 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
| B.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
| C.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
| D.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
读“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景观” 图,回答: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将桑蚕、甘蔗、果树和花卉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里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逐渐减少,果基鱼塘、花基鱼塘不断增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气候条件变化 | B.农业科技发展 |
| C.交通条件改善 | D.市场需求变化 |
下图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1→图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图1时期→图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回答1-2题。
图4时期,图示河流断面处的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图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丰水期流量减少,枯水期流量增大 |
| B.年内径流量分配趋于均匀 |
| C.洪峰流量及出现频率增多 |
| D.夏秋季流量减少,冬春季流量增大 |
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增强
②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③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④城市化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 A.①③ | B.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