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为应对气候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不断推动国家间的气候谈判。但由于与会各国的分歧。2009年12月9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上,经过复杂博弈和艰难谈判,哥本哈根会议最终仅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材料二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强调加强国家间的沟通,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坚定地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维护共同利益,敦促发达国家切实履行承诺和义务,增强互信,力促会议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2009年12月7-18日,中国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声明: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1.结合材料一,说说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回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探究题:
网络已深入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某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到以下材料,请你据此进行探究。
材料一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惠芬说:“中国社会日趋多元,文化也日趋多元,网络当然也不例外,网络文化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状态。”
材料二“网络文化”就文化品位本身而言,它追求简洁、快速、便利、简单化、标准化,因此媚俗的、趋同的、从众的、功利的文化应运而生。与这种文化品位相伴随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消解和日益缺失,尤其是主流文化影响弱化。在网络世界里,感官的刺激与快餐式的大白话文字都可能使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变得越来越肤浅。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探究网络文化多元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材料二:在不知不觉中,西方的“愚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有人认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特点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冲击。请回答:
(1)作为传统文化,这些节日有什么共同特性?
(2)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是应该一概保留,还是全部抛弃?(6分)

某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影响的特点两个角度,说明企业重视自身文化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请你谈谈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6分)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1)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2)谈谈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为什么要走这样道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