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材料二

材料三 浙江衢州人朱惠诚,在家乡种了10余年的地,最近他来到江苏张家
港市塘桥镇,尽管干的依然是他熟悉的农活,但他每月却能领到固定工资。在
张家港,像朱惠诚这样的“农业工人”已有2万余名。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
表明,目前,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有l亿多人,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
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工人队伍构成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民工已成产业工人
的主体。多年来,随着农民工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务工者条件得到改善生
活也越来越好,有的还利用打工时学到的技术,回乡创业,当了老板。
回答:
(1)材料一《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4分)
(3)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历史性变化,依据材料三概括其
变化。(3分)
(4)如果让你参加一个关于改革开放的论坛,请为论坛设计一条宣传性标语(字
数不得超过20字)。(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认为,(联合国成立之初)《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的文献。……实际上美国有“隐蔽”的否决权……华盛顿运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的否决权归于无效。
——《史学月刊》
材料二 早在20世纪60年代,非洲和亚洲的成员国已经占有联合国大会过半数的席位。美国失去了原先能够组成对付苏联的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尽管奉行不结盟政策,但却百般挑剔美国,他们大多数一贯在所有的问题上投票反对美国。
——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的历史》下册
材料三 读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的文献”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时期美国能够拥有“隐蔽”的否决权?
(2)材料二中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百般挑剔美国”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3)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结合材料三你认为联合国今后应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材料二 从唐玄宗时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可见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如绢行、布行、米行、生铁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等(见《房山石经题记汇编》)。唐代的“飞钱”、宋代的纸币,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钱票等异地汇兑也在一些地方出现。
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000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在香港发表,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请回答:
(1)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
(2)有人为此画题诗日:“沈沈(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首诗反映了什么?
(3)面对《时局图》反映的时局,19世纪晚期中国兴起了哪两大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一 1835年德意志仅有铁路6公里,1875年的德国铁路已达27 960公里。有学者认为,那里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对当时德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3)根据保路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20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变。
(4)针对包兰铁路沿线的自然环境问题,分析保障铁路畅通的主要措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