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从1921年开始,新经济政策开始逐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据此回答1—4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的“特殊历史条件”包括
①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②俄国处在帝国主义战争状态
③俄国的相对落后贫困
④巩固苏维埃政权是最重要的任务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④ | D.①②③④ |
之所以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是由于
| A.俄国物质文明极端发达 |
| B.取消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 |
| C.实行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
| D.最大限度的集中财力、物力,按需分配 |
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 A.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
| B.允许资本家兴办中小企业 |
| C.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
| D.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
有人称新经济政策上“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美国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政策仅是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③只看到政策引起的直接的、表面的变化 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分析问题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 |
| B.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
| C.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针 |
| D.民族和宗教矛盾等因素的影响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确规定
| A.农民必须毫无保留地、无偿地把所有粮食交给国家 |
| B.所有企业都收归国有 |
|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
| D.组建工农红军 |
列宁说:“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一系列过渡办法”主要是指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 |
| B.实施新经济政策 |
| C.有计划地实现工业化 |
| D.实行集体农庄制 |
下图所反映的苏联这一历史现象与新中国成立后哪一历史事实最为相似
| A.土地改革运动 |
|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下图《战斗中的夏伯阳(油画)》。
上幅油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1916年俄军在东线对同盟国军队发动的夏季攻势 |
| B.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中革命士兵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发起进攻 |
| C.十月革命后,苏俄红军同武装干涉的协约国军队英勇作战 |
| D.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红军向德军发起反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