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树园是清朝避暑山庄政治活动的中心之一。据初步统计,从乾隆十七年到嘉庆二十四年这六十八年中,共在此举行五十二次活动,其中乾隆年间四十七次,嘉庆年间五次。有时皇帝虽来山庄驻跸,并未御万树园,但也有时连续多次在万树园活动。乾隆十九年五月、十一月两次来山庄,共在万树园活动十次之多。乾隆二十年九、十两个月就活动了六次,乾隆三十六年九月活动了三次,乾隆四十五年活动了四次(注28)。这些数据主要说明了
| A.这在我国民族统一史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 B.活动都发生在乾隆年间 |
| C.主要来往的都是满洲贵族 |
| D.清朝的政治活动范围主要在北京和承德 |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名言。下列各项中,能充分体现他是这一名言的忠实践行者的是
| A.与柏拉图就哲学问题展开辩论 | B.坚持用三段论进行研究 |
| C.创立阿卡德米学院 | D.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
孔子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紧迫感期待出仕为官,主要是为了
| A.重振没落的家庭 | B.实现礼乐社会 |
| C.掌握国家统治权力 | D.显示自己渊博的学识 |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某研究者据此得出“名正言顺、礼乐刑罚”思想即“仁”与“礼”协调发展的思想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人与人、人与社会无序问题”的结论。该判断
| A.材料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B.材料理解不准确,结论合理 |
| C.材料理解准确,结论不合理 | D.材料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讲,孔子兴办“私学”这种形式
| A.改变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 B.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 C.使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 | D.形成了“官学”与“私学”竞争的氛围 |
贞观后期, 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其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 | 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 |
| 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 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