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总统,总统任期四年……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
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
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两种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是如何贯彻中央集权原则,又避免了专制的?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具体实践美国式的民主政治的?结果为什么会失败?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新中国初期建立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3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康熙年间以杨光先为首的大臣指责传教士汤若望等人谋反,各省教士多受拘禁;罗马教廷反对利玛窦所开创的传教方式,发布禁约,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祖与拜孔,康熙帝谕令禁止洋人在华传教,西教从此禁绝,与西教并行传播的西学,亦告中断。
材料二:《海国图志》在中国出版时仅仅印了1000册左右,但是传到日本后,多次重印,读书人几乎人手一册。书中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发展。
材料三:从詹天佑那一批幼童留美开始,清政府派出多批留美学生,主要学习船舶和机械;19世纪末大量中国人到日本留学,学习法律和政治;20世纪20年代的国共两党精英赴苏留学,接受苏联共产主义思想。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教遭禁的原因。联系史实说明利玛窦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2)分析材料一的做法对《海国图志》一书在中国的发行所产生的影响,《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发行情况折射出当时日本对外部世界怎样的态度?
(3)《海国图志》的思想同样指导了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实践,但结果却不同,联系史实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
(4)简要分析材料三所列国家当时吸引中国留学生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国人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这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
——摘编自《广州十三行》
材料二 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年份 |
总计(包) |
从广州出口 |
从上海出口 |
||
数量(包) |
百分比(%) |
数量(包) |
百分比(%) |
||
1943 |
1787 |
1787 |
100 |
— |
— |
1845 |
13220 |
6787 |
51.3 |
6433 |
48.7 |
1846 |
18746 |
3554 |
19.0 |
15192 |
81.0 |
1853 |
62896 |
4577 |
7.3 |
58319 |
92.7 |
1856 |
79196 |
— |
— |
79196 |
100 |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三 1950年至1988年广州对外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和占全国外贸年均比重统计表
年代 |
1950—1957 |
1958—1965 |
1966—1971 |
1973—1977 |
1979—1988 |
年均增长率 |
—1.7% |
17.16% |
3.26% |
20.65% |
23.20% |
占全国外贸年均额比重 |
4.63% |
5.02% |
4.41% |
5.78% |
7.86% |
——摘编自洪淮胜《解放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
(1)据材料一,简析18世纪后期广州十三行贸易繁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1843—1856年问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上世纪50至80年代广州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4)概述材料所述三个历史时期广州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16世纪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 |
英国 |
(明)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臣备员流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 |
枢密院是16世纪上半叶都铎王朝所设立的政府机构,在每周相对固定的时间开会,以协助君主“处理国务,并就政府政策做出决断”,到都铎王朝中后期,“国家的行政大权越来越集中在枢密院手中”。 |
材料二
中国 |
英国 |
万历(1573—1620年)年间,“河西务进店有商税矣,出店又有正税。” 万历二十六年(1598)之后,向全国各地派出矿捐税使,税使或征市舶,或征商税。自税使纷出,而富商之衷足者十二三矣,及税额日增,而富商之衷足者十六七矣。 |
亨利七世“喜爱财富,不忍商业凋零”,为了发展海外贸易,他对造船业实行津贴政策;积极鼓励海外殖民活动和探险活动。伊利莎白一世积极支持各种海外贸易公司建立,继续推进应该呢绒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加速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准备了经济条件。 |
(1)据材料一,概括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枢密院的不同职责。
(2)据材料二,归纳16世纪中英两国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社会发展的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12年)
材料二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其纲领是“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中华革命党宣言》
材料三 1923年1月,孙中山说:“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
——《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华革命党为什么又将实行民权主义作为宗旨之一?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认识,并分析这一认识对上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课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
——邹玉峰《新解“新格局”一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
材料二魏初创九品中正制,起初尚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后)重家世、轻才学之歪风渐盛。
——摘编自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
材料三隋文帝由于政治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不分身份地位从社会中考评人才,开科举士。唐代,科举得以定制。宋代科举制基本沿袭唐代,进一步做出改革完善,为实现“取士不问家世’’的这一原则在选拔人才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杨晔《科举制度评析》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选官途径。
(2)与材料一、二相比,分析材料三中的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及其政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