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癯而实腴 癯:清瘦 |
B.与物多忤 忤:抵触 |
C.终不能悛 悛:悔改 |
D.其出处进退 处:处所 |
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① 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 少而穷苦 |
B.① 诗有古人之风 ② 其学日进 |
C.① 其诗质而实绮 ②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
D.① 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 自托于渊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
▲
(2)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
(3)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发之北有其海者发,指草木植被 |
B.未有知其修者修,长 |
C.翼若垂天之云垂,同“陲”,边际 |
D.此小大之辩也辩,变化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鱼焉则将焉用彼相矣 |
B.其广数千里其皆出于此乎 |
C.翼若垂天之云而蒙世俗之尘埃 |
D.有鸟焉,其名为鹏自令放为 |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彼且奚适也?”除了加重强调与反复的语气,还让人仿佛看到了斥鴳的不屑神态。 |
B.斥鴳的可笑,不在于它本身的渺小,而在于它用自己渺小与局限的经验去解释世界。 |
C.“小大之辩”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用来肯定鲲鹏所达到的逍遥境界。 |
D.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鲲鹏,表现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9分)。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曰:“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曰:“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曰:“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曰:“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且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也。(节选自《魏书五•杨大眼传》)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都督李崇隶:隶属 |
B.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当:抵挡 |
C.当世推其骁果果:结果 |
D.吾政如此相杀也相:偏指一方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为其宗亲顾待吾属今为之虏矣 |
B.大眼往求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
C.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坐而听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杨大眼身怀绝技,且善于推荐自己,得到尚书李冲和众人的赞许。 |
B.杨大眼夫妇善骑射,大眼对妻子赏识有加,喜欢和她出征、狩猎。 |
C.当地哭闹的儿童听到杨大眼的名字也会停止哭泣,足见他深得民心。 |
D.杨大眼很聪明,巧用警告之法震慑荆蛮之人;听他人读书都能记住。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
(2)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1),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诗歌,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选自《新唐书》)
注:(1)行在,本作“行在所”,古代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待制集贤院待制:等待诏令 |
B.臣赖绪业绪业:遗业,旧业 |
C.虽不足鼓吹《六经》鼓吹:鼓动,吹嘘 |
D.拔泥涂之久辱泥涂:比喻地位低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B.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C.帝乃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以下六句话,全都说明杜甫积极进取的一项是()
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③陛下果委而相之
④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⑤伤时桡弱,情不忘君⑥甫放旷不自检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①②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为了摆脱贫困状态、成就功名,一心为朝廷效力,因而多次献上歌功颂德的文章,他的文章果真打动了皇帝。 |
B.杜甫为房琯辩护,认为房琯是宰相的儿子,是位学术精纯的儒者,有才能,重情义,但他的缺点是生性过于简慢,希望君主“罪细,不宜免大臣”。 |
C.唐玄宗很看重杜甫,命令宰相考查杜甫的文章,提拔他为河西尉。杜甫觉得这个官太小,因此没有接受。后来在玄宗祭祀于太清宫期间杜甫献上了三篇赋,又极力赞扬自己的文才,才被提拔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
D.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矢志不渝的忠君报国思想,以及“数尝寇乱”,郁郁不得志的遭遇,他的诗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2)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道理。 |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句子的朗读。 |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百工:各种工匠。 |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传:经书和传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B.![]() |
C.![]() |
D.![]() |
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称代“知识和道理”) |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称代前文的“其子”。) |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称代前文的“童子”。) |
D.则群聚而笑之(称代前文所有的“士大夫”。)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 )
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A.①③ | B.⑤⑥ | C.②③ | D.②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这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错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鸣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五代史》为欧阳修编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礼义,捐廉耻捐:丢弃 |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致:招来、使……来 |
C.羌性贪而贵吏清贵:推崇重视 |
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率:一概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国乃灭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B.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而其无忘乃父之志 |
C.使马如羊,不以入廐/ 农人告斜以春及 |
D.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夫圣人者,不凝带于物 |
下列句子中,上下句之间语意义关系相同的一组是()
①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②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③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④使马如羊,不以入廐
⑤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
A.①③ | B.②④ | C.④⑤ | D.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擅长搞阴谋诡计,好投要取巧耍花样,这归根究底缘于他们的无耻,正因为 无耻,所以也就无所不为了。 |
B.“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文章用比喻的形式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世道衰微、风雨如晦、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 |
C.颜之推对齐朝那位士夫的教子方法十分不屑,他对儿子所说的一番话的意思是,自己坚决不会效仿如此教育方法,也不希望儿子像那个齐朝士夫的儿子一样发展。 |
D.管促把廉耻作为维系国家命脉的支柱,欧阳修结合士大夫在国治理中的作用对廉耻与国家败亡的内在联系作了透彻的阐释,而顾炎武认为士无耻就是国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2)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