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学。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郎、直史馆。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端姿仪瑰秀,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意豁如也。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介怀。李惟清自知枢密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已,及端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注】①赵廷美,宋太宗之弟,曾封秦王。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秦王廷美京尹:治理,担任……府尹
B.边常事,端不必与知鄙:边邑、边境
C.宜置于延州,使善养之视:看待、对待
D.又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构:通“购”,购买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独召与(李继迁)谋 B.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边鄙常事)也
C.(寇准)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 D.以臣之愚,宜置(继迁之母)于延州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一组是
①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        ②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
③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 ④端愈谦让不自当
⑤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        ⑥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准遂告其故  ②必若此,非计之得也

A.①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情告诉给他 ② 假若一定这样做,就不是计划想达到的
B.① 寇准于是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 ② 假若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
C.① 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情告诉给他 ② 假如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
D.① 寇准于是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 ② 假如一定这样做,就不是计划想达到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征讨河东时,吕端任开封府判官,他力劝赵廷美不要留守京城,而要上表随从太宗一起出征,廷美听从了他的建议。
B.吕端和寇准轮流执掌宰相事务时,同朝的大臣在上奏及回答皇帝的问题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
C.太宗原本想杀死叛将李继迁的母亲来惩戒叛逆,吕端主动探知后立即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李惟清从掌管枢密院改任御史中丞,因为怀疑是吕端打压自己,就趁吕端不上朝时弹劾中伤吕端,吕端对流言不以为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项脊轩志》选文,回答下列问题。(9分 每小题3分)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日:“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日:“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不能得日②得不焚 B.①余稍为修葺②余既为此志
C.①吾妻来归②吾妻归宁 D.①大母过余曰②过故人庄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而母立于兹 ②呱呱而泣 B.①顷之,持一象笏至 ②儿之成则可待也
C.①日过午已昏 ②已为墙 D.①比去,以手阖门 ②娘以手扣门扉

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鸡栖于厅(介词结构后置)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

重点语句翻译。(14分)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西:___________ ②先妣:__________ ③过:__________ ④比:__________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①客逾庖而宴③儿之成,则可待乎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④先妣抚之甚厚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翻译(5分)
①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译文:
②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桥玄字公祖,汉末梁国睢阳人也。少为县功曹。时豫州刺史周景行部到梁国,玄谒景,因伏地言陈相羊昌罪恶,乞为部陈从事,穷案其奸。景壮玄意,署而遣之。玄到,悉收昌宾客,具考臧罪。昌素为大将军梁冀所厚,冀为驰檄救之。景承旨召玄,玄还檄不发,案之益急。昌坐槛车征,玄由是著名。
时梁不疑为河南尹,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后四迁为齐相,坐事为城旦。刑竟,征,再迁上谷太守,又为汉阳太守。时上邽令皇甫祯有臧罪,玄收考髡笞,死于冀市,一境皆震。郡人上邽姜岐,守道隐居,名闻西州。玄召以为吏,称疾不就。玄怒,敕督邮尹益逼致之,曰:“岐若不至,趣嫁其母。”益固争不能得,遽晓譬岐。岐坚卧不起。郡内士大夫亦竞往谏,玄乃止。时颇以为讥。
桓帝末,鲜卑、南匈奴及高句骊嗣子伯固并畔,为寇抄,四府举玄为度辽将军。玄至镇,休兵养士,然后督诸将守讨击胡虏及伯固等,皆破散退走。在职三年,边境安静。
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有顷,司隶校尉阳球率河南尹、洛阳令围守玄家。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玄瞋目呼曰:“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促令兵进。于是攻之,玄子亦死。玄乃诣阙谢罪,乞下天下:“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诏书下其章。初自安帝以后,法禁稍散。京师劫质,不避豪贵,自是遂绝。
玄以光和六年卒,时年七十五。玄性刚急无大体,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
初,曹操微时,人莫知者。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谓曰:“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操常感其知己。及后经过玄墓,辄凄怆致祭。自为其文曰:“操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质,见纳君子。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哉?怀旧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享之!”
注:寇抄:亦作“寇钞”,指“劫掠”。
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壮玄意壮:认为……豪迈 B.称疾不就就:前往任职
C.就玄求货货:财物 D.谦俭下士下:轻视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桥玄“刚急无大体”的一组是()
①玄还檄不发,案之益急②玄收考髡笞,死于冀市
③岐若不至,趣嫁其母④在职三年,边境安静
⑤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⑥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桥玄做县功曹时,曾以豫州刺史周景的部陈从事的身份,彻查羊昌的罪行。虽然大将军梁冀试图救下羊昌,但羊昌最后还是被用囚车押解进京。
B.桥玄想让隐居不仕的姜岐出来做官,姜岐托病躺在床上不起来。桥玄大怒,命令督邮尹益和郡内的官员、读书人都去劝说姜岐,若劝说不成,将逼迫姜母改嫁。
C.桥玄幼子被人劫持,官兵攻击劫匪的同时其幼子也被劫匪杀死。桥玄请求皇上借此发布命令,凡劫持人质的,一律格杀。从此京城里,就再没有这种事发生。
D.桥玄能谦恭地对待贤士,有知人察人之明。曹操地位还很低的时候,桥玄就认为他与众不同,认定他是能够安定天下的人。后来曹操常常感叹桥玄是他的知己。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5分)
译文:

(2)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5分)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张仪已学游说诸侯,遂入秦。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张仪至秦,佯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楚王不听,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匄(gài)击秦。
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大战,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事:做事
B.于是张仪往相楚相:任国相
C.虚上舍而自馆之馆:安排住宿
D.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卒 :终于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娘以指叩门扉
B.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C.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夫列子御风而行
D.今闭关绝约于齐其制稍异于前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张仪欺诈权变之术的一组是()
①张仪已学游说诸侯②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③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④佯失绥堕车,不朝三月
⑤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⑥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⑥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以其欺诈权变之术、成竹在胸的韬略以及善于借物的本领,出色完成了“相楚”使命。
B.陈轸老谋深算、料事如神、直面陈言,是楚国的耿介衷肠之臣。
C.本文虽只有几百字,却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余波,其中还不乏戏剧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几乎具备后世小说的全部特征。
D.由本文可知,楚王愚蠢贪婪、刚愎自用又感情冲动,终于落得个折兵损将、国破身亡的下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国尚可存。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为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为兄轼下狱上书宋·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此深自悔咎遭殃 B.臣早失怙恃父母的代称
C.而已陷于刑辟刑法、 刑律 D.惟宽其狂妄宽容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困急而呼天弃甲曳兵而走
B.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陈胜者,阳城人也
C.汉文因之,遂罢肉刑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呼天抢地的语气陈述人命关天的危迫,继而动之以手足之情,晓之以如焚之忧,感人至深。
B.第三段中苏轼的一段话,一谓苏轼少有大志,又遇杰出明主,深欲报效朝廷;一谓平素在朝势力孤危,一旦身陷囹圄,除兄弟外无人搭救。
C.苏轼性格愚直狂狷,恃才傲物,又爱纵谈古今,舞文弄墨,所以上章论事,观点不一致,最终获罪下狱,不可救药。
D.苏辙想捐出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不敢存非分之想,只希望能救兄长出狱,使兄长不至于死在狱中。

翻译下列句子
(1)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3分)

(2)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4分)(《劝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