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中国医书对疟疾的记载较多且有相当清楚的认识。出现这种医学知识的主要背景是
A.三国以来, 中印双方来往频繁, 行商客旅将疟疾传入中国 |
B.西晋末年, 华北居民大量南徙, 在湿热环境中感染者日众 |
C.南北朝时, 南北往来频繁, 游牧民族免疫力弱, 感染者众 |
D.北朝之时, 胡族入居中原, 将北亚草原特殊疾病传入中国 |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时期最可能是:
A.东汉 | B.东晋 | C.北周 | D.北宋 |
某位学者比较近代史上两种政治经济制度,指出:“‘乙主义’可算是因著‘甲主义’而产生的一种变态。‘甲主义’提倡各种经济因素公平而自由的交换,是以个人的私利观作主宰。‘乙主义’则从整体利益出发,以政治力量强迫消灭私有经济,干预生产经营。”上文中,“甲主义”、“乙主义”分别是指:
A.封建主义、资本主义 | B.资本主义、共产主义 |
C.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 | D.共产主义、新保守主义 |
英国诗人但尼生在1847年写下一首诗:“男人在户外,女人在家里/ 男人使剑,女人拿针╱ 男人有脑,女人有心/ 男人发号施令,女人顺从遵行╱ 若不如此, 混乱必行”这首诗反映出十九世纪中叶的哪一种观点:
A.下层阶级因经济改善, 主张女性不必外出工作, 可以赋闲在家 |
B.平民阶层因工业革命后工作机会大减, 主张女性应该在家工作 |
C.中产阶级主张女性不应该外出工作, 认为男、女内外必须有别 |
D.妇女阶层因性别意识高涨, 主张女性不需负起家庭经济的重担 |
一位演说家称许:我们的政治体制最完美,政府由国王、贵族、平民三者组成,互相制衡,法律保障人人平等,以确保社会秩序,人民享有自由。这位演说家所说的体制最可能发生在:
A.五世纪的东罗马帝国 | B.十八世纪的英格兰王国 |
C.十九世纪的美利坚合众国 | D.二十世纪的大日本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