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图一是《共产党宣言》德文版的封面。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欧北美等地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材料二 图二是发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列宁曾经指出“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我们之所以走在前面……而仅仅是我们过去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材料三 图三是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宣告新中国成立的画面。
请回答:
(1)如果当时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能否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
(2)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的俄国爆发并首先取得了胜利?
(3)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道路的异同。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材料四: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点?(5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3)材料三中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为顺应潮流,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4)材料四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902年)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张。程朱理学与儒学思想是何关系?
(3)依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5)概括材料四中的主要观点。简要分析此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文明的传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雕版印刷是将整页文字或图形反向雕刻在木板上,在上面涂上油墨,然后将纸张压在上面印制。活字印刷也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它由一位普通艺人试制成功——胶泥刻字,制成字印,将字印镶嵌于铁板,再用火烤,使松脂、蜡熔化,把版面压平,便可刷墨印书。后来中国人又用木头和各种金属活字代替了泥活字。印刷术由中国传到中东,再经中东传入欧洲。在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和科学复兴的手段。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相比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有哪些优点?印刷术的传人对欧洲的历史发展起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2)写出哥伦布开辟的新航线。依据材料二概述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影响。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最著名的大众文化标志,是来自英国港口城市利物浦的四位年轻歌手——披头士。……过去恐怕从未有任何表演者可以如此彻底地超越国界的限制。……他们拍摄的电影被配成几十种语言;此外,他们还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唱,唱片销遍全球。
——罗伯特·帕克斯顿《西洋现代史》
(3)“披头士乐队”代表了当代哪种流行音乐形式的成就?这种流行音乐形式风靡世界突出反映了当代世界文化的哪一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12月31日接见参加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的关系问题谈判的印度政府代表团,第一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并说:“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
(1)依据材料一指出,周恩来在当时首次提出了哪一外交原则?指出该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主要意义。
材料二在上海举行的右图所示国际会议上,成立了某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该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摘编自某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的成立宣言等
(2)写出材料二中“某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的名称。这一组织的发展进程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一种新型国家关系,这种新型国家关系的核心是什么?该组织所提供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有哪些特征?
发明、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对应写出图1、图2所示生产装置或生产工具的名称。它们分别开始出现于中国历史上的什么朝代?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应用于生产的意义。
材料二
18世纪80年代初,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只有棉纺厂两家,但后来由于有了瓦特蒸汽机这种动力装置,棉纺厂发展很快,1830年达到99家。1776年,“钢铁大王”约翰·威尔金森在自己的工厂中首次使用瓦特蒸汽机给炼铁炉鼓风。1788-1806年平均每个鼓风炉产量从800吨增加到1130吨。1825年,乔治·史蒂芬孙设计的“旅行”号蒸汽机车在英国第一条商用铁路上运行成功。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简述“瓦特蒸汽机”的应用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
材料三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重大成就(部分)
1980年 |
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
1984年 |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
1990年 |
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
2003年 |
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科书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哪些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取得这些成就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