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于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人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下列有关“端午”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农历以地支纪月,称五月为午月,又称“重午”节 |
B.“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屈原字端午,故称“端午节” |
C.公历5月5日俗称“端午节”,是我国各民族及海外华人、华侨,甚至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普遍认同,世代遵循的纪念性节日 |
D.“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是我国农历24个节气之一 |
某历史课外学习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使用了以下参考资料:①亚当·斯密的《国富论》②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③《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问题应该是
A.工业革命和自由主义经济 | B.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
C.欧共体和欧洲的联合发展 | D.区域经济和经济全球化 |
有人说,既不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又带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色彩,同时又具有落后国家推行赶超现代化的特点。这句话中“”最恰当的应填
A.战时共产主义 | B.斯大林模式 |
C.罗斯福新政 | D.文化大革命 |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
C.垄断组织不断扩大并占主导地位 |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 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 D.电力的广泛使用 |
“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对该观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
C.工业化要求不断打破对经济的垄断 | D.工业革命要求政府放弃其经济职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