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是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读图回答题。
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12.95亿人, 图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A.93% | B.23% | C.13% | D.60% |
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仍增加了近1.3亿。因此,我国当前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
|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
我国人口变化的趋势是
①“十五”期间,我国人口增长率下降,人口总数下降②总体上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③老龄人口比重继续增大,社会步入老龄化,劳动力不足④青壮年负担加重,社会福利投入增大,制约经济增长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甲海域表层海水盐度较低,深层海水盐度较高,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海域封闭②水体较深③蒸发旺盛
④陆地径流汇入⑤暖流影响
|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②④⑤ |
乙城的阿亚索菲亚博物馆,原是基督教堂,后改为清真寺,现为博物馆。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现象说明了文化景观具有时代性 | B.该文化景观的形成是刺激扩散的结果 |
| C.该景观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 | D.乙城所在国国界即为其文化区边界 |
有关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海域北部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 B.图示区域是第一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 |
| C.图中西部河流为内流河 | D.图中山脉西部降水多于东部 |
图是某日极地附近
风向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甲乙丁内四地中,附近是冷锋并且正好经历阴雨的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沿纬线方向,从甲到乙的天气变化是()
| A.气温:高一低一高 | B.风向:南风一西南风一东南风 |
| C.气压:高一低一高 | D.降水:晴一雨一晴 |
此季节,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挪威可看到不落的太阳 | B.非洲热带草原动物向北迁徙 |
| C.北极黄河站可能是极夜 | D.印度恒河正值汛期 |
图为某地交通线路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关于图中交通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乡村公路,②是高速公路 |
| B.甲乙两地相对高度大 |
| C.②公路单位距离造价低 |
| D.①可能是城市干道 |
图中公路可能位于()
| A.东北平原 | B.云贵高原 |
| C.成都平原 | D.内蒙古高原 |
丁地最可能是()
| A.山顶 | B.陡崖 | C.山谷 | D.鞍部 |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资料,回答24—25题。
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
| A.GPS—RS—GIS | B.RS—GPS—GIS |
| C.GIS—RS—GPS | D.RS—GIS—GPS |
“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
| 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 | B.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 |
| C.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 D.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21-23图
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的变化,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
| 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有多大变化 |
|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 |
| D.1990之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1990年后,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快 |
下列叙述属于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是
①矿产资源贫乏 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③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④工业比重小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③④ |
下列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后发生的现象的是
| A.该地区就业机会大增,吸引大量民工涌入 |
| B.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出现了大量城乡交错分布的景观 |
| C.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 |
| D.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