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现代化,首先是要改变社会本体,即小生产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的结构系统,……这个社会结构机体的改变,光引进西方的科技、工艺和兴办实业,是不能成功的;光经济改革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有政治体制(上层建筑)和观念文化(意识形态)上的改革并行来相辅相成,现代化才有可能。”最早能够验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辛亥革命 | B.戊戌变法 | C.实业救国 | D.洋务运动 |
有研究表明,中国“1851年至1865年这14年间总人口减少了1.12亿,下降了26.05%。”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 A.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运动 |
| C.第二次鸦片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 A.倾销鸦片 | B.传播宗教 | C.输出资本 | D.打开市场 |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认识正确的是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
| B.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
|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
|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
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吃的烂泥浆”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 B.法国人民反对共和制 |
| C.共和制欲被君主制推翻 | D.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美国1787宪法签署后,富兰克林激动地说:“现在我终于高兴地明白了,这是一轮喷薄东升的旭日,而不是一轮沉沉西下的落日。”富兰克林认为1787宪法是“旭日”,对美国的前途充满信心的原因,不可能是由于
| A.这是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
| B.宪法给予妇女选举权,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男女平等 |
| C.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
| D.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