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姑,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日本人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创造了以欧洲最新模式为基础的现代化军队。明治领导人预见到,这些新军队需要现代化经济为它们提供军需品。因此,他们通过发放津贴、购买原料或成立政府公司确保所需工业的建立。政府领导人不仅注意支持轻工业和纺织工业,而且注意支持重工业如采矿业、钢铁工业和造船业,因为后者是提供军需品所必不可少的。这些企业建成后,政府通常以极低的价格将它们出售给各种享有特权的私人企业。少数富贵家族,即通常所称的财阀,以这种方式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日本经济现代化有何特征?产生何种影响?
民主与法治是现代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卖香肠的人: 请告诉我,象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
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 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锻炼,蛮横无礼。
卖香肠的人:我想我还不够格。
将军: 不够格?看来你似乎有一颗非常好的良心。你父亲是一位绅士吗?
卖香肠的人:老天爷作证,不是的!全家老小都是无赖。
将军:幸运儿! 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
卖香肠的人:可我几乎不识字。
将军: 唯一麻烦的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机会。
———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6—前385),《骑士》
材料三: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怎样的法治思想?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邦民主的现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现状的制度根源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
(4)当罗马法学家积极编撰法典时,中国的统治者也在制定一系列律令,试从法律体现的意志分析二者有何异同?
(5)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你是政策的制定者,应如何去完善民主与法治?
在中美两国交往的历史中,美国人的中国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争爆发不久,《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人迎来了最佳时光。
材料二: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年)》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权力划分与制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国家的行政权力;(三)司法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1875年宪法是如何体现分权与制衡?
(3)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如何规定立法、行政与司法权的?与欧美政体比较,它们的本质是否一致?为什么?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妥。
——《皇明祖训》
(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指出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
(2)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有无本质区别?请说明理由
(3)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在明朝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科学技术、教育和学术理论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下列问题。
材料一:16至17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科技成就简表
中国 |
西方(欧洲) |
①明代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 ②1637年,宋应星《天工开物》刊行 ③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 |
①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 ②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 ③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完整的理学体系。 |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材料四: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西科技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科技水平的地位发生的变化。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说明“16世纪以后,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的原因。
(4)结合材料四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个人因素四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诞生和迅速发展的原因。
(5)基于以上分析,请你简述从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