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姑,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日本人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创造了以欧洲最新模式为基础的现代化军队。明治领导人预见到,这些新军队需要现代化经济为它们提供军需品。因此,他们通过发放津贴、购买原料或成立政府公司确保所需工业的建立。政府领导人不仅注意支持轻工业和纺织工业,而且注意支持重工业如采矿业、钢铁工业和造船业,因为后者是提供军需品所必不可少的。这些企业建成后,政府通常以极低的价格将它们出售给各种享有特权的私人企业。少数富贵家族,即通常所称的财阀,以这种方式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日本经济现代化有何特征?产生何种影响?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请按自己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0月11日)上午党人全城(武昌)光复,乃集阅马厂咨议局,商举军政府及推举都督……各军领佥以资望浅,谦让未遑……于是同拥黎(元洪)至咨议局……众一致举黎,黎坚不承认……翊东(革命党人)乃持一预写之安民布告,进黎曰:“请于都督衔下,署一黎字。”黎拒之。翊东授笔目黎日:“余代为书,岂能否认乎?”众人鼓掌称善。
——《都督府之组织设施及人选》
材料二 江苏巡抚程德全听到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后,命人“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情况?
(2)根据上述材料及教材内容,分析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形势。
阅读下列材料:
有的则同湖北军政府的情形一样,如陕西、江西、山西、浙江、福建等省就是如此;有的则在所谓“和平光复”的名义下,由旧官僚与立宪分子相结合,把旧的督抚衙门改称都督府,原有的督抚改称都督,再发表一纸“独立”通电,摇身一变而为革命政权,如江苏、广西、安徽等省就是如此;有的立宪派和旧官僚采用武力手段从革命派手中夺权,如湖南、贵州等省就是如此。
——《中国近现代史资料汇编》
请回答:
(1)下列关于湖北军政府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了全部权力
B.是革命派与立宪派联合掌握的政权
C.是资产阶级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政权
D.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
(2)武昌起义成功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当时其都督和国号分别为( )
A.黎元洪 中华民国 B.黎元洪 中华共和国
C.汤化龙 中华民国 D.黄兴 中华民国
(3)由上述材料观之,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必将失败?
(4)各地军政府成立有何积极作用?
读右图回答问题:
(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亭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2)关于黄花岗起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主要领导人是孙中山和黄兴②1910年爆发③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深入发动群众④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⑤在起义过程中两广总督闻风潜逃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⑤ | D.②④⑤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还外款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海关如数摊还。三、所有洋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材料三 我同盟会素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民生主义即以富人虽富,不使以其富害贫人。……吾国资本家尚无,然不可不预为富人劝告,预为贫人防备,此即民生主义也。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他准备怎样建立?
(2)据材料一、二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3)材料三中的哪些叙述不符合当时的实际?
(4)据上述材料和中国国情分析,按孙中山的主张能否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