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0月11日)上午党人全城(武昌)光复,乃集阅马厂咨议局,商举军政府及推举都督……各军领佥以资望浅,谦让未遑……于是同拥黎(元洪)至咨议局……众一致举黎,黎坚不承认……翊东(革命党人)乃持一预写之安民布告,进黎曰:“请于都督衔下,署一黎字。”黎拒之。翊东授笔目黎日:“余代为书,岂能否认乎?”众人鼓掌称善。
——《都督府之组织设施及人选》
材料二 江苏巡抚程德全听到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后,命人“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情况?
(2)根据上述材料及教材内容,分析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形势。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出土的铁制的起土工具主要是锄、镢、锸。而犁(包括犁冠,即所谓V型器)的出土却寥寥无几。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战国)铁犁铧也已经出现,所见多是一种"V"字型的铁铧冠。春秋战国文献中曾见到一些关于"铁犁"或"犁耕"的零星记录。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
状况。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材料三“(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饮冰室合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当时怎样的农业生产状况?如何看待这一现状?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据统计,201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2﹪,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4)材料三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说的更准确些,中国梦就是中国理想。从狭义上讲,它包含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广义上讲,她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生生不息的不懈追求和美好向往。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灿若星辰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中,我们不妨举出四位“中国梦”的杰出引领者,他们分别是——孔仲尼、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邓小平,我们可以理出一条从原始的中国梦到今天的中国梦的路线图,追寻着这个路线图,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梦,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材料二 为什么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取得成功,因为他只是把马克思理论作为一种学说来看待,而没有把它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因此,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最终无法取得胜利,他也无法延续更不可能实现中国梦。
材料三 1894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李鸿章书》中,阐述了平水患、兴水利的思想,建议利用水利发电。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称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1893年,他在《上李鸿章书》中就提出“急农兴学,讲求树畜”,以强国家的主张。1915年,他又提议以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同年7月,北洋政府接受建议,正式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再次指出:“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1925 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有不少人提出应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并将中山先生逝世的那一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以表纪念。
——伟人孙中山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会成为四位“中国梦”的杰出引领者之一的原因。
(2)材料三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中国梦”侧重于三民主义的哪个主义?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在旧中国孙中山的中国梦为什么无法实现?

【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种说法:假如没有1904年的日俄战争,如今的东北还在不在中国的版图内都成问题。理由是:日本人当初侵占东北,终究是殖民者。俄国人则不同,他们趁1900年的义和团暴乱之机侵占东北后,完全是为了扩展其疆域,就象过去强占中国的其它领土一样。所以中国人应该庆幸,这场战争的胜者是日本而非老毛子。
——【中华论坛】中国人应该庆幸,这场战争的胜者是日本而非老毛子
材料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战胜的日本依靠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和野心大增,立刻展开一个十年海军扩充计划。在另外一方面,俄国亦自1898年起积极扩充海军的实力,在法国的协助之下,于圣彼得堡(St.Peterburg) 的造船厂中建造新型战列舰,企图在1904年使其海军实力成为仅次于英、法二国的第三海军大国。1902年英国为制衡俄国在东亚的扩张,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条约,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同时也加深了日本以战争解决日、俄争端的决心。日本经过近10年的准备,与它的“老对头”俄国展开拼死一搏。........在俄国军方,也猜想得到日本的此一战略,双方也都知道此一战略的关键在于日军能否安全地横渡日本海,在朝鲜海岸或是中国东北登陆。

材料三如果说“立宪”的复苏是日俄战争的一个重要后果,那么一些青年由“爱国”走向“革命”,则是另一个重要后果。.......此前,孙中山的活动重点是会党,在留日学生中并无“市场”,甚至将他视为“盗寇”。但日俄战争期间,同情革命的学生迅速增多,孙中山的活动重点就由会党转为留日学生,“革命力量”开始形成,“革命”与“改良”道分两途,“革命”虽仍弱小,但已有资格与“改良”展开理论论战。拒俄运动、日俄战争,使学生将“国家”与“朝廷”区分开来,从“爱国”走向“革命”。日俄战争对中国的深刻影响,再次说明了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对一国国内政治影响之深远。因此,客观、清醒、科学地分析、认识国际形势,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政策,是国家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日俄战争的实质角度评论材料一的观点。
(2)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688年以后发行的英国国债都是议会举债,因此和法国由国王举债相比,英国国债的政府违约可能性小得多,因此尽管英国国债的收益率只及法国国债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英国国债仍然供不应求;而法国国王举债却经常赖账,因此收益率虽高,但是人们却不愿意购买法国国债。体制差异导致两国国债在市场上的表现不同,因此英国在紧急情况下总是能够迅速调动大量社会资源。从1688年到1815年,英法之间一共进行了6次战争,英国获胜5场,法国只在美洲独立战争期间获得对英国的胜利,但正是这场胜利让法国政府破产并间接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材料二上院的权力自光荣革命开始一直在削减,特别是经历了19世纪三次议会改革以及20世纪普选制的确立后,上院基本成为政治传统的象征,而非实权机构。下院自13世纪开始便一直代表民众议事。光荣革命后,下院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权力机构,不过在19世纪议会改革前,人们认为下院议员不是每一位臣民利益的代表,而是英国所有地区以及所有重要国家利益的代表。对于英国大多数民众而言,他们感受到的政治的存在并非是在威斯敏斯特,而是在地方。政治和社会控制的实施主要发生在地方一级,并常常在议会选区的框架内。几十万的个人——选民或非选民——都是在这一层面上体验政治的。但是,多数议会选区只有很少选民,而这些选民又处在有产人士的庇护和影响之下。
材料三 可以说,英国的光荣革命很光荣!因为很彻底!彻底到只革命这一次就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是法国等很多国家都无法达到的(法国居然用了将近一百年)!而且影响深远:一、奠定了英国“世界霸主”的基础(包括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基础等等);二、为世界新格局(欧洲主导)奠定了基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国债政府违约可能性比法国小得多的原因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下院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权力机构的原因?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俄国的时候,启蒙运动正在风行欧洲大陆。法国的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倡导的民主和法制观念,逐步深入到许多欧洲人的思想中。女皇以一种近乎崇拜的心态看待这些启蒙思想家。她给伏尔泰的信中说:“从17岁起,我能自由地支配我的时间以来,您的著作是我最好的师友。”
她是在俄国开始普及教育,然后我们也知道,就是俄国的文学,尤其是俄国的女性文学,实际上就是从叶卡捷琳娜开始的,……所以这个人在文化方面对俄罗斯肯定是有贡献的,一般的人也认为,她是非常开明的一个君主。
材料二 为了筹措教育经费,叶卡捷琳娜二世放弃了皇室基金,这笔沙皇的个人经费大约占当时整个俄国国家支出的十三分之一。……斯莫尔尼学院是俄罗斯第一所女子学院。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看来,要使一个国家的公民变得理想而完善,就要依靠每一个人的第一个老师——母亲。1775年,在每一个省会城市都建立了四年制的学校。而在各省的县城里面则建立了两年制的学校,在18世纪末,全国有两万多学生在这些学校里学习。……1767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的第五个年头,她开始推行自己改革中最关键的一步,她要将欧洲的法制引入俄国。她花了两年时间亲笔起草了《法典起草指导书》,这部长达600页的《指导书》中,通篇浮现着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她宣称:“我需要人人遵守法律,但不需要奴役。”也许是时代的变化,叶卡捷琳娜二世试图采用和彼得大帝不同的方式来推进改革。
材料三 因为俄罗斯的统治者并不愿意给占人口大多数的农奴以法律地位。在当时,农奴是可以像物品一样被买卖的。……俄国农奴制的形成和巩固,与俄国劳动力资源稀缺有关。在彼得大帝时期,全国的人口不到1600万,而俄罗斯又拥有广阔的未开发的土地。农民不堪地主剥削时往往会选择逃走。由于人口的大量逃亡,莫斯科在历史上曾两度变为空城。为了维持统治,统治者只能用强迫的方式把农民像奴隶一样束缚在土地上。标榜自由和人权、一心要改革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又一个路口上再次遭遇到传统和现代的矛盾,确切地说,是遭遇到农奴制和工业化的矛盾。她能不能往前走一步,废除掉农奴制呢?要废除它,不可能。如果要在当时废除它,必定要危及沙皇的统治,危及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的统治基础。
材料四 女皇和彼得大帝一样,没有改变俄国社会的实质。靠君主本人来推动的改革不可能用来推翻自己。所以,当叶卡捷琳娜二世听到法国革命的消息后,她公开指责启蒙思想是“法兰西的瘟疫”。为了建立帝国,女皇把更多的人变成了农奴。和彼得大帝时代不同的是,女皇给了贵族们更多的自由,因为女皇需要他们的支持。贵族也是人,他们也需要自由。叶卡捷琳娜给了他们这些自由,这是俄罗斯迈向自由的第一步,而这些在彼得时代,是完全被禁止和镇压的。这位以彼得大帝继承者自居的女皇,和彼得大帝一样,采用对内专制、对外扩张的方式,追求俄罗斯的强大。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的34年时间里,俄罗斯帝国从土耳其手中夺得了通往黑海的入海口,三次瓜分波兰,18世纪80年代,叶卡捷琳娜宣布: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岛归属俄国版图。俄国成为地跨欧、亚、美三洲的超级大帝国,女皇本人则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二个被称为“大帝”的君主。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叶卡捷琳娜二世俄国历史上第二个被称为“大帝”的君主的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叶卡捷琳娜为什么说启蒙思想是法国的瘟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