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费正清曾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1911年的革命不能建立西方式的新中国呢?”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你认为其中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 B.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
C.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 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 |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
B. | 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
C. | 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
D. | 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
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
A. | 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 |
B. | 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 |
C. | 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 |
D. | 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 |
图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A. | 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
B. | 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
C. | 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
D. | 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 | 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
B. | 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
C. | 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
D. |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 |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B. |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
C. |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
D. |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