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选择题6—11(每小题2分)
于是王召见,……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找出各项加点字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召有司案图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C.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D.一时收禽,上下肃然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决负(依仗)约不偿城 | B.礼节甚倨(傲慢) |
C.安帝雅(素常)闻衡善术学 | D.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 |
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C.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下列加点字中,与“宁许以负秦曲”的“负”词性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 B.反欲斗两主 |
C.空以身膏草野 |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
下列句子中与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 |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D.皆为陛下所成就 |
请选出都能表现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一组
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②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③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④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③④⑤ | D.②③④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共19分)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槙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去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董诗云:“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揉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请碑传集》,有删节)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坐终日晏:平静。 |
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居:积储 |
C.不接当事当事:权要 |
D.必合古人矩度矩度:气度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皙次其别号也 | 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吾其还也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
C.予辈皆为赋诗 | 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
为武置酒设乐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
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
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译文:
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译文:
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译文:
根据要求,完成第15题。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
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燕喜亭记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①;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 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②”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由郴逾岭。猿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③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取材于《韩昌黎文集校注》)
【注】①燔椔翳:烧掉直立和倒伏的枯木。 ②燕喜:同“宴喜”,宴饮喜悦。《诗·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③羽仪:《易•渐》中有语“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旧时因以“羽仪”比喻居高位而有才德,被人尊重或堪为楷模。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景常、元慧游 游:游览,游玩。 |
B.其丘曰“俟德之丘”俟:等候,等待。 |
C.而莫直其地直:通“值”,认识到……的价值。 |
D.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饫:饱,多。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高而望,得异处焉。 他们登上高地向远处看,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地方。 |
B.既成,愈请名之。 亭屋建成后,(王弘中)请求韩愈(我)给这些景观命名。 |
C.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大凡上天创造出佳境而大地保藏它,为了要送给那应得到它的人吧? |
D.智以谋之,仁以居之。 |
他依凭自己的智慧得到燕喜亭佳境,又依凭自己的仁德居住在那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燕喜亭所在地原来一直处在被埋没的状态,直到后来为王弘中一行人所发现。 |
B.文中燕喜亭各景的命名,有些着眼于景观的外在,有些侧重于表明主人德行。 |
C.王弘中已重新得到朝廷起用,不久将离开燕喜亭,作者期待他成为朝臣表率。 |
D.作品虽关涉山水风光,但是并不以描摹为重点,而是以其来映衬人物的品德。 |
《燕喜亭记》中说:“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意思是说,“王弘中的‘品德’,同他的‘所好之物’是协调一致的”。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作具体分析。(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22分,每小题3分)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颎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
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冈,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隋书贺若弼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骁勇便弓马便:熟悉 | B.轨让其背己让:避让,让开 |
C.轨竟见诛见:看见 | D.伐罪吊民吊:吊唁、悼念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吾以舌死后以为常 |
B.因 引锥刺弼舌出血因 拔刀斫前奏案 |
C.恐祸及己及宣帝嗣位 |
D.死且不恨士卒且惰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明贺若弼有军事才干的一组是()
①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②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
③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④将渡江,酹酒而祝
⑤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⑥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⑦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⑧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
A.①③⑤⑦ | B.②④⑥⑦ | C.①②④⑧ | D.③⑤⑥⑧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若弼的父亲因为说话不谨慎小心而被人加害,临刑前拿锥子刺伤贺若弼的舌头,告诫他今后一定要慎言。后来在太子一事上他做到了慎言,新皇登基后才保住了性命。 |
B.贺若弼曾对上柱国乌丸轨说:皇上如果和大臣关系不密切就会失去忠臣,大臣如果和皇上关系不密切就会失去性命。 |
C.隋高祖伐陈,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渡江前贺若弼酹酒而祝,激励士气,然后故设疑阵,趁敌不备,渡江破敌。 |
D.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在陈地秋毫不犯。后陈将鲁达等人向他发起进攻,他屡屡败退,最后督军死战,终于大获全胜。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②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
③课内句子: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段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水的北面 |
B.舟车冠盖之冲冲:行驶 |
C.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退:谦让 |
D.盖其先君子之泽也泽:遗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中因 汴之余浸,以为陂池②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B.①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②其孰能讥之乎 |
C.①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D.①以与其子孙游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全都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
①陂田苍莽,行者倦厌②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③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④果蔬可以饱邻里
⑤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⑥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A.②③⑤ | B.①②④ | C.③④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借事议理,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
B.文章开头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
C.苏轼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②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