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城市化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 B.交通工具的改进 |
| C.工业革命的扩展 |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 C.中共十二大 | D.中共十四大 |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 类别 年份 |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
集体工业 |
城乡个体工业 |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
| 1978年 |
77.6 |
22.4 |
||
| 1997年 |
25.5 |
38.1 |
17.9 |
18.5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C.三大改造 |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
| 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
| 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 |
| 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 |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
|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
| C.符合中苏两关系的基本走向 |
|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情况不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