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明白 |
B.而耻学于师耻:以……为羞耻 |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足:足够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惑:糊涂 |
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C.①③相同,③④不同 |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跛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几句,连续设喻,在比较中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B.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C.《师说》选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内容,来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论点鲜明,正反对比,事实论证与事理论证相结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19分)
左思传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纸笔,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
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扬雄《羽猎》摛藻于后;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斯文吾有异焉,故聊以馀思为其引诂。”自是之后,盛重于时。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
[注]伧父:粗野的人。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遇得一句,即便疏之疏:记录 | B.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谢:![]() |
C.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练:通晓 | D.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加:增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B.谧称善,为其赋序秦王为赵王击缻 |
C.使读之者尽而有余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D.遂辍笔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对左思的描述极为简洁,他撰写《三都赋》时的举止心理虽只是寥寥几笔,却生动地表现了他创作时的勤勉和对作品的自信。 |
B.本文叙述简练,多用引述,写皇甫谧、张载、刘逵为《三都赋》作注写序和司空张华的大加赞赏,有力地突出了左思在文学上的成就。 |
C.本文传神地写出了陆机对左思欲作《三都赋》时的挖苦嘲讽,但看了《三都赋》后,![]() |
D.本文写左思创作的《三都赋》,既写左思写作之艰辛,又写其赋之精妙,既有正面的赞颂,又有反面的衬托,使文章重点突出,起伏有致。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秘 书 监 贾 谧 请 讲 《汉 书 》 谧 诛 退 居 宜 春 里 专 意 典 籍 及 张 方 纵 暴都 邑 举 家 适 冀 州 数 岁 以 疾 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文吾有异焉,故聊以馀思为其引诂。
②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穷 鬼 传
戴名世①
穷鬼者,不知所自起。唐元和中,始依昌黎韩愈。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②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求人如韩愈者从之,不得。
阅九百余年,闻江淮之间有被褐先生,其人,韩愈流也,乃不介而谒先生于家。曰:“我故韩愈氏客也,窃闻先生之高义,愿托于门下,敢有以报先生。”先生避席却行大惊女来将奈何麾之去曰子往矣昔韩退之以子故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其《送穷文》可覆视也。子往矣,无累我!无已,请从他人。”
穷鬼曰:“先生何弃我甚耶?假而他人可从,从之久矣。凡吾所以从先生者,以不肯从他人故也。先生何弃我甚耶!敢请其罪。”
先生曰:“子以穷为名,其势固足以穷余也。议论文章,开口触忌,则穷于言;上下坑坎,前颠后踬,俯仰跼蹐,左支右吾,则穷于行;蒙尘垢,被刺讥,忧众口,则穷于辩;所为而拂乱,所往而剌谬③,则穷于才;声势货利,不足以动众,磊落孤愤,不足以谐俗,则穷于交游。抱其无用之书,负其不羁之气,挟其空匮之身,入所厌薄之世,则在家而穷,在邦而穷。凡女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
穷鬼曰:“先生以是为余罪乎?是则然矣。然余之罪,顾有可矜者,而其功亦有不可没也。吾之所在,而万态皆避之,此先生之所以弃余也。然是区区者,何足以轻重先生?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使先生激,使先生愤;使先生独往独来而游于无穷。凡先生之所云云,固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也,其何伤乎?且韩愈氏迄今不朽者,则余为之也。以故愈亦始疑而终安之。自吾游行天下久矣,无可属者,数千年而得韩愈,又千余年而得先生。以先生之道而向往者,曾无一人,独余慕而从焉。则余之与先生,岂不厚哉!”
于是,先生与之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一日,谓先生曰:“自余之先生也,而先生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徒以余故也,余亦悯焉。顾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皆以为功于先生也,今已毕致之矣。先生无所用余,余亦无敢久溷先生也。”则起,趋而去,不知所终。
【注】①戴名世:清初桐城人,字田有,一字褐夫,文中被褐先生即指自己。②为文:指韩愈《送穷文》寓庄于谐,文中韩愈认为被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缠身。③剌谬:违背常情、事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九百余年 阅:经历 | B.然余之罪,顾有可矜者 矜:自夸 |
C.无可属者 属:嘱托 | D.余亦无敢久溷先生也。 溷:打扰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凡吾所以从先生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B.数千年而得韩愈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
C.以先生之道而向往,曾无一人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D.顾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文章借助穷鬼与被褐先生的对话,抒写了作者的不平之意和愤世之情。
B.穷鬼虽穷,却不肯苟且附人,附于被褐先生,是因为九百余年才找到一个像韩愈这样的人。
C.被褐先生之所以要赶走穷鬼,是因为人一旦沾上穷鬼,就会穷于言、穷于行、穷于辩、穷于才、穷于交,时时困窘,事事困窘,于世不容。
D.穷鬼与被褐先生相处几十年,使得先生“召笑取侮,穷而无归”,不能容于天下,终无所用,因而穷鬼不敢久留,匆匆离去。给文中加波浪线句断句
先 生 避 席 却 行 大 惊 女 来 将 奈 何 麾 之 去 曰 子 往 矣 昔 韩 退 之 以 子 故 不 容于 天 下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女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
(2)于是,先生与之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8分)
方山子(注)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平?”固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造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圆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方山子,即宋陈造,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苏轼在任风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祟. |
B.晚乃遁于光、黄间遁:隐居. |
C.余既耸然异之耸:通“怂”,惊讶. |
D.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吾尝岐而望矣 |
B.过岐亭,适见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C.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
D.亦足以富乐溪以知其然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山子是个隐士,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文中几次写他的一些旧时往事,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前后两种生活的对比来丰富其形象。 |
B.作者描写自己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论兵的情景,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逸之士,随时准备驰骋于当世. |
C.末段以光、黄间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衬托方山子,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异人的生活的向往. |
D.作者与方山子之间有微妙的情感联系,“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一句与苏轼被贬黄州相照应。本文也可以说折射了作者在黄州的一种心态.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上梅直讲书
苏 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宰:掌管 |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游:出游 |
C.非左右为之先容容:介绍,推荐 |
D.从车骑数十人从:带领 |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1)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2)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3)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
(4)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A.(1)和(2)相同,(3)和(4)不同 |
B.(1)和(2)相同,(3)和(4)也相同 |
C.(1)和(2)不同,(3)和(4)相同 |
D.(1)和(2)不同,(3)和(4)也不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进一步培养的愿望。 |
B.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 ![]() |
C.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周公的富贵实在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因为周公的心思连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都不能够了解。 |
D.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人不能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空守着贫贱,而如果自己能和大贤人一样也成为贤人,那就十分快乐了。 |
翻译和断句。
(1)用“/”给本文最后一段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②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说居庸关
清·龚自珍
居庸关者,古之谭①守者之言也。龚子曰:“疑若可守然。”“何以疑若可守然?”曰:“出昌平州,山东西远相望,俄然而相辏相赴,以至相蹙。居庸置其间,如因两山以为之门,故曰:‘疑若可守然。’”
关凡四重,南口者,下关也,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十五里,曰中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上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八达岭,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盖自南口之南门,至于八达岭之北门,凡四十八里,关之首尾具制如是,故曰:“疑若可守然。”
下关最下,中关高倍之,八达岭之俯南口也,如窥井形然,故曰:“疑若可守然。”
自入南口,城甃②有天竺字、蒙古字。上关之北门,大书曰:“居庸关,景泰二年修。”八达岭之北门,大书曰:“北门锁钥,景泰三年建。”
自入南口,流水啮吾马蹄,涉之瑽然鸣,弄之则忽涌忽洑而尽态,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八达岭者,古隰余水之源也。
自入南口,木多文杏、柿、苹婆③、棠梨,皆怒华。
自入南口,或容十骑,或容两骑,或容一骑。蒙古自北来鞭橐驼④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余乃私叹曰:“若蒙古,古者建置居庸关之所以然,非以若耶?余,江左士也,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安得与反毳⑤者相挝戏乎万山间?生我圣清中外一家之世,岂不傲古人哉!”蒙古来者,是岁克西克腾、苏尼特,皆入京诣理藩院交马云。
自入南口,多雾,若小雨。过中关,见税亭焉。问其吏曰:“今法网宽大,税有漏乎?”曰:“大筐小筐,大偷橐驼小偷羊。”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矣!”
自入南口,四山之陂陀之隙有护边墙数十处,问其民,皆言是明时修。微税吏言,吾固知有间道出没于此护边墙之间。承平之世,漏税而已。设生昔之世,与凡守关以为险之世,有不大骇北兵自天而降者哉!
降自八达岭,地遂平。又五里,曰坌道。
(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谭:即“谈”。②甃:指城墙。③苹婆:苹果。④橐驼:骆驼。⑤反毳:蒙古人衣皮,多反穿,故曰“反毳”。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凡四重凡:总共,一共 |
B.流水啮吾马蹄啮:侵蚀 |
C.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穷:到尽头 |
D.微税吏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因两山以为之门因人之力而敝之 |
B.八达岭之俯南口也均之二策 |
C.非以若耶谈笑以死 |
D.余乃私叹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中心观点“疑若可守然”,然后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说,突出居庸关的险要地势。 |
B.本文通过记述作者与蒙古人打闹嬉戏和蒙古人到理藩院进贡马匹之事,说明大清国威加海内,天下承平。 |
C.文章开头提出个“疑”字,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后面讲到护墙之间有小路出没的事实,便与之遥相呼应,暗扣玄机。 |
D.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游记,以记游居庸关之事为由头,借题发挥,含蓄地表达了“江山险固,不在关隘,而在人心”的观点。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蒙 古 自 北 来 鞭 橐 驼 与 余 摩 肩 行 时 时 橐 驼 冲 余 骑 颠 余 亦 挝 蒙 古 帽 堕 于 橐 驼 前 蒙 古 大 笑。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安得与反毳者相挝戏乎万山间?
译文:
⑵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矣!”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