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选项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情。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译文:知道这件事的太子和门客。
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之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变封建而为郡县封建:封邦建国
B.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兵革:兵器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治乱:治理乱世
D.笼络当世之务笼络:包揽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
B.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使力弱而易制
C.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D.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下列对原文有关主旨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发生祸乱或者遭到覆灭的命运,主要是因为建国者的智慧有限,不能运用谋略来防患于未然。
B.要想国家长治久安,仅靠一点智谋是不够的,必须用非常诚恳的态度,修养德行,从而感动上天而获得庇护。
C.历代的灭亡,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朝代都产生了自己策略上的错误,前朝的教训虽然吸取了,但本身的问题却被忽略了。
D.凡能远虑的国君,一定能够找到为子孙后代积累大德的办法,因而上天特别眷顾,即使他是一个不成材的继承者,上天也不想灭亡他。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一个语句断句。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②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梅直讲①书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shì)》,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难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注:颜渊,名回,字子渊),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即孟子)、韩愈之徒。而又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其道也,轼愿与闻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①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直讲,官名,辅助博士讲授经学。②管叔、蔡叔:周武王之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宰:掌管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游:出游
C.非左右为之先容容:介绍,推荐
D.从车骑数十人从:带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②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③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
④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进一步培养的愿望。
B.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他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C.苏轼在写这封信中认为周公的富贵实在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因为周公的心思连召公这样的贤人和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都不能够了解。
D.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人不能追求富贵,也不能守着贫贱,如果让自己成为贤人,那就十分快乐了。

阅读《张衡传》选段,完成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被举荐
B.连辟公府不就征召
C.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提升
D.自去史职,五载复还任职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A.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B.虽欲报恩将安归
C.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空以身膏草野 B.而相如廷叱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后扦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不甚急。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木包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观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注: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勒兵 勒:检阅 B.临军约束约束:制定纪律
C.士卒暴露于境暴露:日晒夜露 D.世既多《司马兵法》多:议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穰苴因文武双全、治军严谨而被晏婴推荐,受到齐景公的重用,统率大军解除了齐国外患,威名远播。
B.为了严明军纪,司马穰不因庄贾是齐景公宠臣而徇情,依法将他斩首示众;并因为景公派来救援的使者飞车闯军营而杀掉使者仆从。
C.司马穰苴亲力亲为,与战士同甘共苦,全军士气大振,即使是生病的士兵也争先奋勇地参加战斗。晋国、燕国的军队闻风自退。
D.太史公认为《司马兵法》深远宏大,即使是夏、商、周三代的大战争也未能穷尽它的全部精妙之处,司马穰苴的行军用兵策略不能和它相提并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