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八十年》中说“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这类企业经营不善,管理腐败,并不能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在这里,他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 A.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 |
| B.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命运 |
| C.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
| D.民族资本主义在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生产方式 |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
|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
|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
|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 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
| C.东欧剧变的影响 | 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
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D.农业集体化运动 |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
|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
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
|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
|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
|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