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弘之归耕
王弘之,字方平,琅邪临沂人,宣训卫尉镇之弟也。少孤贫,为外祖何准所抚育。从叔献之及太原王恭,并贵重之。晋安帝隆安中,为琅邪王中军参军,迁司徒主簿。家贫,而性好山水,求为乌程令,寻以病归。桓玄辅晋,桓谦以为卫军参军。时琅邪殷仲文还姑苏,祖送倾朝,谦要弘之同行,答曰:“凡祖离送别,必在有情,下官与殷风马不接,无缘扈从。”谦贵其言。母随兄镇之之安成郡,弘之解职同行。
太祖即位,从兄敬弘为左仆射,又陈:“弘之高行表于初筮,苦节彰于暮年。夸内外晏然,当修太平之化,宜招空谷.以敦冲退之美。”元嘉四年,征为通直散骑常侍,又不就。敬弘尝解貂裘与之,即着以采药。
性好钓,上虞江有一处名三石头,弘之常垂钓于此。经过者不识之,或问:“渔师得鱼卖不?”弘之曰:“亦自不得.得亦不卖。”日夕栽鱼入上虞郭,经亲故门,各以一两头置门内而去。始宁沃川有佳山水,弘之又依岩筑室。谢曼运、颜延之并相钦重,灵运与庐陵王义真笺日:“会境既丰山水,是以江左嘉遁,并多居之。但季世幕荣,幽栖者寡,或复才为时求,弗获从志。至若王弘之拂衣归耕,逾历三纪;孔淳之隐约穷岫,自始迄今;阮万龄辞事就闲.纂成先业;浙河之外,栖迟山泽,如斯而已。既远同羲、唐,亦激贪厉竞。殿下爱素好古,常若布衣。若遣一介,有以相存,真可谓千载盛美也。”
弘之四年卒.时年六十三。颜延之欲为作诔,书与弘之子昙生日:“君家高世之节,有识归重,豫染豪翰,所应栽述。况仆托慕末风,窃以叙德为事,但恨短笔不足书美。”诔竞不就。
(节选自《宋书·卷第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迁司徒主簿迁:调任 |
| B.苦节彰于暮年彰:显著 |
| C.是以江左嘉遁遁:隐居的人 |
| D.有以相存存:抚养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 A.家贫,而性好山水吾尝终日而思矣 |
| B.寻以病归以其无礼于晋 |
| C.谦贵其言秦王恐其破璧 |
| D.弘之常垂钓于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弘之心向隐逸的一组是 ( )
①好山水,求为乌程令 ②性好钓,常垂钓
③依岩筑室 ④拂衣归耕
⑤隐约穷岫 ⑥常若布衣
| A.①③⑤ | B.①④⑤ | C.②③④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王弘之为人不慕权贵,面对满朝官员热烈送别某官员的情形,他断然拒绝,深受同僚敬重。 |
| B.王弘之心向隐逸,不喜为官,自我解职之后,虽朝廷征召,但他前后达三十年之久并未再任职。 |
| C.王弘之性好山水,曾在山水佳处筑室居住,其行为受到谢灵运和庐陵王义真的推重。 |
| D.王弘之品行高尚,节操出俗,颜延之非常推崇他,想为他作悼词,可惜没有写成。 |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字断句。(3分,限断6处)
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王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①。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②,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新唐书·虞世南传》)
[注]①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②申挺狱讼: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高荔行高:推崇 |
| B.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疾:痛恨,不满 |
| C.故议者方晋二陆方:正直 |
| D.妻妾被服拟王者被:穿着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
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④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
| 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
|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齐楚地震、水灾,采取郡国不来朝贡,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 |
| 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
文言文断句、翻译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
② 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 |
| B.举匏尊以相属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
| C.抱明月而长终长终,这里指精神不朽 |
| D.洗盏更酌更酌,重新斟酒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B.顺流而东也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
| C.驾一叶之扁舟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
| D.虽一毫而莫取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对上面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一问一答展示了作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
| B.作者塑造曹操的形象,意在表达英雄豪杰无非过眼烟云,不能与天地共存的感慨,并借此感叹人生短暂而无常。 |
| C.作者借用江水、明月这些意象,阐明了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并由此得出结论:水月是不值得羡慕的,人生在世,应当忘怀得失,纵情享乐。 |
| D.作者最终完成由悲到喜的情绪转变,充分体现了自然美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方面的作用。 |
简要分析选文第一段画波浪线句在写法上的特点。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
| 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 |
| 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而绝江河(横渡) |
|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 |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 |
|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 |
找出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
|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
|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
|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
翻译(共9分)
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⑵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⑶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给下列一段文字断句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刘开《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