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
| C.元朝的行省制度 | D.明朝的内阁制度 |
1898年,夏历五月,张之洞刊行《劝学篇》,宣扬当时流行的政治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 B.维新思想的广泛流行 |
| C.民主共和观念的传入 | D.新式学校的日益增多 |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
|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
| C.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
| D.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
李光耀在评价科举制时指出:科举“使过去帝制的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李光耀在这里所指的是
| A.科举考试的内容阻碍了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
| B.科举考试中徇私舞弊现象严重,加深政治腐败 |
| C.科举考试使知识分子埋头读书,不关心政治 |
| D.科举考试使官僚阶层盲目自大,不主动学习西方 |
在古代许多朝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之三司会审或三堂会审。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 B.司法制度的完备 |
| C.官僚机构的膨胀 | D.高度重视司法公正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钱穆强调的是
| 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 B.肯定了宋朝以后的中央集权措施 |
| C.自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弊大于利 |
| D.中央集权制度对分封制矫枉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