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世纪末开始,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的状态被打破,联系日益密切。回答27~32题。15世纪末,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最先到达非洲最南端的航海家是
| A.迪亚士 | B.达·伽马 |
| C.哥伦布 | D.麦哲伦 |
英国最终打败了哪个国家,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的地位
| A.荷兰 | B.西班牙 |
| C.葡萄牙 | D.法国 |
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新发明是
| A.蒸汽机 | B.轮船 |
| C.汽车 | D.电视机 |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国家是
| A.英国 | B.法国 |
| C.美国 | D.苏联 |
二战后诞生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初衷是
| A.加强国际贸易的协调与合作 |
| B.推动全球性的技术援助 |
| C.促进各国间的广泛交流 |
| D.稳定国际汇率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
| B.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
| C.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
| D.有利于保护国内的一些弱势产业 |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明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 B.明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
| 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 D.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 |
美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
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
值”主要体现在()
|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 | 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
|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 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
《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B.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
| C.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 | D.欧共体的出现 |
阅读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指出士兵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
| A.政府退出一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 |
| B.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 |
| C.首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怪现象 |
| D.许多大城市逐渐被布尔什维克党控制 |
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50年代联苏抗美,60年代既反苏又反美,70年代联
美抗苏,80年代不结盟。1994年中俄签署《联合声明》,形成了一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为主要原则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2011年中美确定致力于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表明()
①中国外交政策不断根据国际形势和自身利益的变化进行调整
②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③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④合作取代对抗是中国与美苏(俄)关系发展的方向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