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长江安徽段)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利用江、浙、沪等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鸟”之机,形成了纺织、家电、汽车产业基地。据图3和资料,回答5、6题。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鸟”的主要原因是
A.消费市场呈饱和状态 |
B.地价、劳动力成本高 |
C.能源、资源消耗殆尽 |
D.交通枢纽的地位下降 |
对皖江沿岸工业带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A.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水热资源非常丰富 |
B.主要依靠水运联系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 |
C.汽车等产业吸引大量零部件配套企业聚集 |
D.以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高端产品为发展目标 |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人口大量从“冷冻地带“移向”阳光地带“的原因是
① 冷冻地带经济衰退,失业率升高
② 阳光地带建立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
③ 阳光地带气候优越,环境污染少
④ 阳光地带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较和再生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该图,完成问题。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
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科技的创新 |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
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A→B→C B.B→C→A
C.C→A→BD.B→A→C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问题。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的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
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差异 | B.海陆位置不同 |
C.纬度位置不同 | D.山地阻挡作用 |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特征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问题。决定我国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①地形②气候③水文④土壤⑤植被
A.①② | B.②⑤ | C.③④ | D.④⑤ |
新疆生产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A.云量多,光照弱,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 |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
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
该图是海南岛水系图,据图完成问题。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岛的地势特征是
A.西高东低 | B.北高南低 | C.四周高,中间低 | D.中间高,四周低 |
该岛蔬菜生产的“旺季”出现在冬季,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热量 | B.科技、热量 | C.市场、水分 | D.交通、水分 |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致使动植物具有耐寒的特征,这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A.开放性 | B.差异性 | C.整体性 | D.联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