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求人可使报秦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与“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中“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 B.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C.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
下列加点字中,与“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中的“完”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舍相如广成传舍 | B.得夜见汉使 |
C.空以身膏草野 |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
下列句子中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 |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D.皆为陛下所成就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释之论法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①,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注释:①县人来:长安县人。跸,止行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更:改变 |
B.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倾:偏失 |
C.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案:案件 |
D.欲致之族族:灭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B.上使立诛之则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C.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D.文帝与太后言之/填然鼓之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A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答:
B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巧诈不如拙诚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睹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孟孙猎得麑(ní,幼鹿),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归,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
故曰:“巧诈不如拙诚。”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遗:送 |
B.其御曰御:马车夫 |
C.曩将罪之曩:现在 |
D.巧诈不如拙诚诚:诚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乐羊以我之故/但以刘日薄西山 |
B.余弗忍而与其母/远人不服而来之 |
C.其母随之而啼/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
D.复召以为其子傅/知其不可而为之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楚及宋平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古
注释:申犀:申舟;楚国大大,名无畏,字子舟,申犀是他的儿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师将去宋去:离开 |
B.筑室,反耕者反:使……返回 |
C.寡君使元以病告病:生病 |
D.尔无我虞虞:欺骗 |
翻译画线的句子
A.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答:
B.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小人费无忌
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王为建取妻於秦而美,无忌劝王夺。王已夺之,而疏太子。无忌说王曰:“晋之霸也,近於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不若大城城父①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使太子居于城父。居一年,乃恶之曰:“建与连尹③将以方城②外反。”王曰:“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对曰: “以妻事怨,且自以为犹宋也。齐晋又辅之。将以害荆,其事已集矣。”王信之,使执连尹,太子建出奔。
注释:①城父:楚北境之邑②连尹:楚国官名,这里指伍奢,子胥之父。③方城:楚之险阻要塞。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害太子建,欲去之害:嫉恨 |
B.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僻:偏僻 |
C.居一年,乃恶之曰恶:诬陷 |
D.将以害荆,其事已集矣集:聚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以妻事怨/不赂者以赂者丧 |
B.王已夺之,而疏太子/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C.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D.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A.王为建取妻於秦而美
答:
B.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壮夫缚猫
(清)沈起凤
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素神勇,曾挟千佛寺前石鼎,飞腾大雄殿左脊,故人呼为“焦石鼎”云。
知沂岭多虎,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返。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
富家某,钦其勇,设筵款之。焦于座上,自述其平生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亦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汗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眈眈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xī)鼠。怀才者宜知,用材者亦宜知也。
铎曰:丙吉①问牛喘,而兵刑钱谷不对。非不对也,是不能也。于何知之?知之于焦生之缚猫。
注释:①丙吉,西汉时人,任丞相时,乘车外出,见到路旁群众殴斗,死伤者横道,他若无其事,不闻不问。而见到有人驱牛行路,牛喘息不已,他便下车询问牛走了多少路,为何喘息。后来人们责备他对待这两件事的态度不恰当,他回答说:“民斗相伤,是京兆尹职权范围内的事,而现在刚刚春天,尚未大热,牛行而喘,我做丞相的负责调和阴阳,因此忧虑而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亲不值:值:盘缠 |
B.众皆辟易辟:退避 |
C.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徐:缓慢 |
D.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函,包容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挟飞仙以遨游
B 而焦亦张大其词/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 焦大惭而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 知之于焦生之缚猫/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A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
答:
B于何知之?知之于焦生之缚猫。
答: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奇是一位勇士,常人不能伏虎,他却能一次击毙两虎并且擒一小虎,确有过人之神勇。但是,他用擒虎的那套办法来对付猫,就无济于事了。 |
B.本文从焦奇缚猫这件小事推知作为宰相的丙吉也并非什么都懂,世人认丙吉不问兵刑钱谷是他不想做,作者却认为是他不能做。 |
C.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能擒虎的人,不一定能缚猫;反之亦然,对于“怀材者”与“用材者”,都是有启迪作用的。 |
D.根据立意的需要,文章不但写焦奇擒虎,而且写焦奇缚猫;写它们的形态与动作,灵活而机敏;而焦奇的一举一动无不笨拙、粗鲁、失之用力过分,读之不禁令人捧腹,文笔极具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