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博客在分析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时列出了下列四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其奠定了现实基础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
C.工人运动发展,中共的成立为其奠定了阶级基础 |
D.以中共为首的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为其奠定了实践基础 |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该论断
A.认为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
B.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
C.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
D.表明新中国奉行与第三世界结盟的政策 |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对国务院起草的台湾声明稿作了修改,从“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特权,建立军事基地或使台湾脱离中国”一句中删去无意使台湾脱离中国的字样,同时把“无意”变成“目前无意”。从杜鲁门的修改中可以看出
A.他为将来美国干涉台湾、分裂中国“留有余地” |
B.美国害怕卷入中国内战 |
C.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
D.美国为进行朝鲜战争而急于从台湾问题脱身 |
2006年4月19日,某报纸刊登一篇题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文章中指出:“今年的五月十六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四十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了。它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超越了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导致此浩劫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 | B.反党集团的推动和利用 |
C.党的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 | D.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推动 |
周恩来总理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主要是讲中国共产党跟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党派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任何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材料中“客观的历史发展”是指
A.新民主主义革命 | B.新中国的成立 |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D.改革开放 |
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