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按要求答题
广陵散
宗利华
那时,聂政坐在一个酒肆里,心如止水。秋日的风已露出了峥嵘气象,吹得檐角枯草,咝咝作响。聂政的目光掷向窗外,有一稀稀拉拉的丧葬队伍缓缓走过,灰黄的纸片散乱了黄昏的半个天空。那队伍寂静而行,竟不闻半点泣声!
看来,又有一个人,像父亲一样,被暴君害死了。聂政眼里,有恶恶的光一闪而过。
该去了。聂政抹一把脸,左手将腰间的短剑一捏,凛凛地出了酒肆。
次日黄昏。修建宫殿的工地。
和聂政目光不经意地一撞,韩王就明白了,这群匠人里头,有个人是来取他性命的。他不动声色转身就走。聂政手里瞬时已抽出了短剑,脚步也迅疾跃起。哪料韩王早有防备,卫士水般围拢过来!聂政趁势翻墙而逃!
在父亲坟前,聂政跪了整整一夜。现在,他需要藏匿了。他已成为被捉拿的要犯。
三年后的一天,一个瘦削的身影出现在韩国的街市上。那身影正踽踽前行,面前忽地就多了一个女人,一个男孩。那人浑身悄然一震!
“你,像极了一个人。”女人盯了他道。“谁?”那人的声音嘶哑、冷漠。“我的丈夫。我足足三年没见到他了。你浑身上下,有一个地方非常像他。
哪儿?”
“牙齿。”
那人仰天大笑:“你这女人,莫不是疯了?”说完,直直地走了。
眼角,却兀自有了泪。
转眼,又是三年。
这一天,韩国都城城楼下,蓦地就多了一个盘膝而坐的黑面男子。面前横摆一张满身断纹的古琴。此人在那古琴上抚出第一个音符时,众人便止了手头活儿,齐齐地扭头来瞧。再听,愈加不同凡响了,时而清虚淡远,时而酣畅淋漓,时而冰泉凝咽,时而深沉凝重。人愈来愈多,静静围拢过来。路侧,立了数匹骡马,竟高昂其首,寂然无声。
不久,琴音把韩王的属下给吸引来了。
国君韩哀侯的寿诞到了,宴上需要这么一位抚琴高手。
再打量那弹琴者,实在太丑陋了。脸似锅底,发如乱麻。张嘴一笑,那里面竟一颗牙也寻不见。一开口,嗓音竟像破锣一般怪异。
众人皆感叹,奇人自有异象啊!就这样进了宫。
韩王寿诞宴上,男子施了浑身解数奏琴,把韩王及周围卫士听得如痴如醉。琴音突然陡地一转,瞬时激昂起来。众人闭目去听,竟在那里面听出了战马嘶嘶,铁蹄铮铮,兵车喋喋。琴音愈来愈急,似乎是两军对垒,厮杀开来。众人心旌慌乱,却又欲罢不能。
猛地一下,琴音戛然而止,随之一声惊呼!
细瞧,韩王胸前竟早就被刺入一剑!
韩王双手抓着剑柄,拼着最后气力问:“你是谁?为何要杀我?”
男子哈哈大笑:“我是谁,已不重要了。如
果说六年前我杀你,是为
了替父报仇,现在,我则是替天行道!”
男子说罢,抽出韩王腹中之剑,往脖子上只一横,鲜血四下迸溅开来!次日,男子尸体和那柄剑一起被挂在了城楼上。旁边有一白纸,上书“知此人者,赏金千两”。
数日后,有一老妇跌跌撞撞而来,立住,号啕大哭:“儿啊!虽说你变得面目全非,但我只需看这剑一眼,就知道是你。你,终是为你爹报仇啦!”
说罢,取剑过来,笑道:“没想到,咱一家两口,都死于这柄剑上。”旁边有人待要阻拦,那剑已直直地刺入老妇胸膛了!
很远很远处,静静地,站了一个女人,一个男孩。女人默默地弯了腰,悄悄道
:“孩子,你不是想知道你爹的模样吗?瞧,挂在上面的那个就是。三年前,咱娘俩见到的那个人也是他啊!而且,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了,你爹的名字,叫聂政。”
“为什么爹要那样做?”
“当年,暴君要你爷爷为他铸剑,你爷爷铸成后怕他滥杀无辜,并没交给他。他把你爷爷杀死了。”女人已是泪眼蒙眬!
“那,我该找谁报仇?”男孩抬了头问。
女人缓缓地直起身子。女人无法回答。
据说,聂政抚过的那张古琴,后来为一方士所得,遂创作了千古名曲——《广陵散》。对这篇小小说的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篇处“秋日的风已露出了峥嵘气象”一句,是说已到了金风送爽的季节,秋风给人世带来了美丽而绚烂的景致。 |
B.第一段写“稀稀拉拉的丧葬队伍缓缓走过,……竟不闻半点泣声”,说明了暴君统治的严酷。老百姓已习惯于悲痛中生活,欲哭亦无泪。 |
C.“凛凛地出了酒肆”“踽踽前行”“直直地走了”这些叠音词描写的都是聂政改装易容之后为掩饰真相而有意为之的动作。 |
D.小说前半部分写聂政与女人对话,仰天大笑后,“眼角,却兀自有了泪”,极精炼的一笔,却揭示了聂政复杂的内心世界。 |
E.小说末尾处,孩子说:“那,我该找谁报仇?”说明复仇的火焰已在又一代人的心中点燃,肆虐的暴君必然会遇到强烈的反抗。作为篇幅短小的小小说,作者为什么要用笔墨描写那些风景?
小说中两次写到聂政抚琴,简析这两处描写对于情节构思和人物刻画的作用。
小说中聂政说:“如果六年前我杀你,是为了替父报仇,现在,我则是替天行道!”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其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田田”意指,“袅娜” 意指。
(2)、“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的相似点是,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3)、给这段文字拟定一个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闲话信仰
信仰一般是和崇高相连接的,是理想主义的源头和根本,说一个民族没有信仰,那简直意味着要将其划出文明世界。信仰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于各种体验的命题(即通常的理智无法确定其真伪与否)所持的接受和认同的态度。
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这话大体不错。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而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宗教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不过事实上,儒家文化对于各种宗教的态度却是比较宽容的,历史证明,各大宗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或早或晚,都并未产生过其他国家常见的异端之间惨烈的流血事件,但也没有多少宗教的传播取得了真正的成功。几乎所有进入中国的宗教对于儒家文化的强大影响力都”深有感受,为了站住脚跟,它们不惜在内容和形式上尽可能向儒家靠拢。佛教中国化的痕迹最为明显,居然提出了儒、释、道殊途同归之类观点,最后禅宗的一支独大更证明了儒家强大的同化力。
中国人缺少宗教情怀不假,但不信教并不等于什么也不信。为了确保自己对现实生活目标追求的有效性,他们必须信仰一些维护正常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规范,事实上,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方面的分量并不低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孟夫子把一切道德观念的基础和前提归结为“人之四端”——是非、谦让、恻隐、羞恶,这“四端”,用“人皆有之”一句话,把它们划入了先验的范畴,使你无法对之提出任何反命题。
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比如,“孝”和“以孝治天下”观念的提出,就反映出在信仰问题上的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先儒们早就发现,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在这个过程中,“孝”正是最中心的环节。处于文明早期阶段的人类没有“孝道”这一说,相反历史上许多游牧种群都有歧视老人的风俗,时至今日,西方发达世界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也仍然排在上一代之前。这种对下一代的关爱,是和动物的本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孝”却是反其道而行——它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能够在这点上取得突破,推而及之,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这就叫做“百善孝为先”。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对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方面的正面评估,是一种积极的说法。而要做到客观公允,它消极的另一面也不能回避。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道德信仰的状况常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一个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又较容易受到蛊惑,因而其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令人厌恶的现象,小者拐骗偷摸;大者杀人食肉。而在权力场中,无论是谄媚逢迎的瞒心昧己、虐杀无辜,或者是垂涎财富的崇洋媚外、唯利是图,内涵虽然不同,嘴脸一样丑恶。而且,从表面看来,其来源和过程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能够按照当权者的意志接踵而至,一夜之间便蔚为风气。这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地区发生过猛烈的碰撞,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是一个相当漫长而惨烈的过程,时至今日,巴尔干人民还在饱尝这一惨剧留下的苦果。相对他们而言,中国人倒该算是有福的了,在这里所谓“坏事变好事”的逻辑得到了证明:不是吗?如果我们也十分执著于某种信仰,那中国和世界今天会是何等模样?
1.下列关于“信仰”的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又和封建专制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排斥了宗教信仰。
B.道德信仰易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较容易受到蛊惑,其坚定性赶不上高级宗教。
C.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
D.中国文化关于道德信仰有很重的分量,实际上成为一种高级宗教,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方面既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2.不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的理由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
B.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并和封建王朝制度互为依托。
C.儒家思想存在一个“超稳定结构”,没有给其他宗教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
D.宗教或早或晚传人中国(汉族地区),都并未产生过惨烈的流血事件。
3.下面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夫子在一切道德观念的基础和前提上提出的“人之四端”,属先验的范畴,对之提不出反命题。
B.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孝”是这一过程的一个中心环节。
C.“孝”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D.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猛烈碰撞所进行的漫长而惨烈的改宗斗争是巴尔干地区动荡的根源。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进入中国的宗教对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力都深有感受,往往在内容和形式上向儒家靠拢。
B.西方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排在上一代之前,这是和动物的本能一致的,不如中国的“孝道”。
C.道德信仰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和蛊惑,它的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
D.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看不到小者拐骗偷摸、大者杀人食肉的令人厌恶的现象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氦-3人类未来的新能源
① 氦-3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率的核融合发电燃料。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氦-3将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之一。
② 氦—3是氦的同位素,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它有许多特殊的性质。根据稀释制冷理论,当氦—3和氦—4以一定的比例相混合后,温度可以降低到无限接近绝对零度。在温度达到2.18k以下的时候,液体状态的氦---3还会出现“超流”现象,即没有粘滞性,它甚至可以从盛放的杯子中“爬”出去。然而,当前氦—3最被人重视的特性还是它作为能源的潜力。氦—3可以和氢的同位素发生核聚变反应,但是与一般的核聚变反应不同,氦—3在聚变过程中不产生中子,所以放射性小,而且反应过程易于控制,既环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的储量总共不超过几百公斤,难以满足人类的需要。科学家发现,虽然地球上氦—3的储量非常少,但是在月球上,它的储量却是非常可观的。
③ 氦大部分集中在颗粒小于50微米的富含钛铁矿的月壤中。估计整个月球可提供71.5万吨氦—3。这些氦—3所能产生的电能,相当于1985年美国发电量的4万倍,考虑到月壤的开采、排气、同位素分离和运回地球的成本,氦—3的能源偿还比估计可达250。这个偿还比和铀235生产核燃料(偿还比约20)及地球上煤矿开采(偿还不约16)相比,是相当有利的。此外,从月壤中提取1吨氦—3,还可以得到约6300吨的氢、70吨的氮和1600吨碳。这些副产品对维持月球永久基地来说,也是必要的。俄罗斯科学家加利莫夫认为,每年人类只需发射2到3艘载重100吨的宇宙飞船,从月球上运回的氦—3即可供全人类作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运输费用只相当于目前核能发电的几十分之一。据加利莫夫介绍,如果人类目前就开始着手实施从月球开采氦—3的计划,大约30年到40年后,人类将实现月球氦—3的实地开采并将其运回地面,该计划总拟用的费用将在2500亿到3000亿美元之间。
④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家在内,人类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在这次探月高潮中,氦—3成为世人瞩目的目标。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搭载的探月仪器2004年4月开始初样研制,其中探测月球土壤厚度与元素含量是该探月仪器工作的重要内容。氦—3作为最有潜力的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氦—3是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氦的同位素(元素),同时它也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融合发电燃料(物质)。 |
B.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氦—3,在其聚变过程中不易产生中子并且放射性小,所以它将是一种环保型的新能源。 |
C.从月壤中提取氦—3所得到的副产品可以满足月球永久基地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
D.由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搭载发射的探月仪器目前已进入对月球土壤厚度与元素含量的初步探测阶段。 |
不是“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氦—3将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之一”原因的一项是( )
A.月球上氦—3的储量可观,并且安全环保。 |
B.30年到40年后,人类将实现月球氦—3的实地开采并将其运回地面。 |
C.氦—3的能源偿还比比较高。 |
D.从月壤中提取的副产品对维持月球永久基地来说,也是必要的。 |
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氦---3将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所以人类开发氦—3是唯一的出路。 |
B.我国嫦娥一号发射的成功说明了我国已成为利用氦—3的最早国家之一。 |
C.科学家发现,虽然地球上氦—3的储量非常少,但是在月球上,它的储量却是非常可观的,因此人们把研究氦—3的目光全集中到月球上。 |
D.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家在内,人类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在这次探月高潮中,氦—3成为世人瞩目的目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
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四大文明。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他文化发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
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发展前景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简洁明晰地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度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就会明白:现在就相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 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汉字不是拼音文正。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平原,传播至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的“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经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英才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所以,韩国开始反思,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
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同意思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从全文看,对“汉字文化圈”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汉字文化圈”是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文明中产生的,它的诞生并不是与其他文化圈交流的结果。 |
B.“汉字文化圈”是指通过使用汉字进行交流的文化圈,21世纪的今天,汉字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步增长。 |
C.“汉字文化圈”是所有会使用汉字的文化人的圈子,而不同于音乐人的“娱乐圈”、政客们的“政治圈”。 |
D.“汉字文化圈”是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而逐渐形成的,汉字文明影响之处,都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
对“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实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与交流。 |
B.汉字的表记法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 |
C.汉字承载着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文明与文化底蕴,抛弃汉字,就可能出现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 |
D.在四大文明之中,只有中国圈文明几乎未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
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汉字有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等缺陷,它的发展前景曾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
B.世界潮流缩小了“汉字文化圈”,所以毛泽东、鲁迅等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 |
C.回顾和审视汉字走过的历程,包括汉字发展史、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和汉字印刷的发展史说明汉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
D.中国推行汉语拼音的实践,韩国日本对汉字的态度变化,说明汉字文化圈有必要并开始重新认识汉字的魅力。 |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所有物质中的分子是由原子或原子团组成,这些原子和原子团中的电子要配对才能保持稳定。如果这些化学物质中的原子和原子团的电子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时.就只能靠“掠夺”别的化学物质的电子来保持稳定,因而化学性质特别活跃.容易和别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且别的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的电子被它们“掠夺”后,因含有奇数电子又成为新的“掠夺者”,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倒塌一样的链式反应。这就是“自由基”的“杰作”。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在地球上,细菌和病毒是人类生命的夙敌,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自由基才是人类更为凶险的敌人。正常情况下,自由基具有调节细胞间信号、传递细胞生长、抑制病毒和细菌的作用。但如果体内自由基过多。则会损伤人体健康。
自由基对人体的攻击首先是从细胞膜开始的。细胞膜化学结构松散,极富弹性和柔韧性,很容易丢失电子。一旦被自由基夺走电子,细胞膜就会失去弹性并丧失一切功能.从而导致心血系统疾病。更为严重的是自由基对基因的攻击,可以破坏基因的分子结构。导致基因突变。从而引起整个生命体发生系统性混乱。
自由基可以引发100多种疾病。癌症、炎症、衰老、血液病,以及心、肝、肺、皮肤等各方面疑难疾病的发生机理与体内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有着密切关系。炎症和药物中毒与自由基产生过多有关;克山病和范可尼贫血等疾病与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有关;而动脉硬化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自由基产生过多和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两者都有关系。
每个人的身体内部会产生自由基,因为人体要新陈代谢,就需要由氧化反应产生能量。这些氧化反应就是自由基的重要来源。人体运动时需要更多的能量,机体对氧的摄取呵消耗都会增加,体内自由基也将成比例增加。人类在极端不良情绪下,如愤怒、紧张、恐惧等,也会产生自由基。当人体中的自由基超过一定的量并失去控制时,这些自由基就会乱跑乱窜,攻击细胞膜,与血清抗蛋白酶发生反应使其失去活性,甚至跟基因抢电子,从而对身体造成伤害,产生各种各样疑难杂症,并导致机体加速衰老。
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到处充斥着自由基。X射线、电磁波、到癌物质、酒精、一些药物和污染物等,都会导致自由基的产生。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如炒菜时产生的油烟中,就有自由基,这种自由基使经常在厨房劳作的家庭妇女、中餐大厨肺部疾病和肿瘤的几率远远高于其他人;此外,还有吸烟,吸烟能最直接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从产生到衰亡的过程就是电子转移的过程,而氧是最容易得到电子的元素.因此,生物体内许多化学反应都与氧有关。损害人体健康的自由基几乎都与那些活性较强的含氧物质有关,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实际上是一种氧化过程。因此.要降低自由基的损害,就要从抗氧化做起。
5.下列对“自由基”是“人类更为凶险的敌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基会攻击细胞膜,使细胞膜失去弹性并丧失一切功能,导致心血系统疾病。
B.人体内的自由基过量并失去控制时会使基因细胞发生变异,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引发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
C.人体内的自由基是与生俱来的,新陈代谢、人体运动、不良情绪都会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必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D.自由基是无处不在的,对人体攻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人类也可能受到自由基的伤害。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常情况下,自由基具有调节细胞间信号传递和细胞生长、抑制病毒和细菌的作用,也会损伤人体健康。
B.癌症、炎症、衰老、血液病,以及心、肝、肺、皮肤等各方面疑难疾病的发生,都是因为体内自由基产生过多和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
C.自由基首先攻击细胞膜,是因为细胞膜极富弹性和柔韧性。
D.如果某些化学物质中的原子和原子团含有奇数电子,它们就会靠“掠夺”别的化学物质的电子来保持稳定。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的体内都会产生自由基,每个人的体内本身就具有清除多余自由基的能力。
B.许多疑难疾病的发生机理与体内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清除多余自由基的措施有益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C.只要我们远离X射线、电磁波、致癌物质、酒精、一些药物和污染物等,就能避免自由基对人体造成伤害。
D.过量的体育运动,可能增高自由基对人体伤害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