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开学后,某校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高一(1)班同学积极响应,组织了一次“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综合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小杨同学在讨论中指出,加强民族团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1)请你应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该同学观点的正确性。
(2)我们应该怎样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4-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
材料二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的方式。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
(2)在国外成熟汽车市场中,汽车生产企业会以提供消费信贷的方式刺激消费需求、而通过借贷刺激社会总需求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经济调控手段之一。
运用《经济学常识》知识回答,最早提出以赤字财政扩大有效需求的经济学家是谁?其理论依据是什么?他的政策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后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
材料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和实践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深刻结论。“实干”从哲学上说可以是“实践”,也可以是“劳动”。“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苦的劳动来创造”,只有“实干”方能兴业兴邦,益民益天下。
材料二:实干不等于盲干和蛮干。“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渡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严重会致死。
(1)请依据材料一,从哲学上说明实践的重要性。
(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客观规律的知识,分析材料二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通知,各地应在2012年前出台异地高考相关方案细则。有人称,“要制定合理的高考门槛条件,必须建立起让公众参与博弈的决策机制。”“没有这样的民主决策过程,由地方教育部门拍板制定的异地高考方案,很可能既得不到本地户籍人口的支持,也难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诉求,结果是两头不讨好。”
结合材料,从公民与政府关系的角度,谈谈如何防止政府决策“两头不讨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2年我国和其他国家一些城市房价收入比情况
我国城填 |
我国一线城市 |
北京、上海 |
伦敦 |
首尔 |
悉尼 |
纽约 |
12.04 |
25.75 |
133.7 |
6.9 |
7.7 |
8.5 |
7.9 |
注:所谓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国际上认为合适的房价收入比为6~8。
材料二:许多百姓感到:10年来,收入翻两倍,房价却翻五倍;人靠衣装,装不起;食品价格与收入涨幅基本同步:便宜了汽车,贵了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问题。中国政府网4月3日消息:新一届政府要求2013年把稳增长(GDP7.5%)、控通胀(CPI3.5%)、防风险三者统筹考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其中物价是百姓幸福感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1)结合材料一,说明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提出政府控通胀,稳物价的措施?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进一步扩大。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布“一号文件”,要求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继续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亮点和重点。
材料二:我国的资源储量和消耗情况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百分比 |
我国创造单位GDP能耗为发达国家的倍数 |
2003年我国资源消耗占世界总消耗的比重 |
||||||||
石油 |
天然气 |
原油 |
德国 法国 |
日本 |
美国 |
钢铁 |
铁矿石 |
水泥 |
氧化铝 |
煤 |
8.3% |
4.1% |
7.4% |
7.7倍 |
11.5倍 |
4.3倍 |
27% |
30% |
40% |
25% |
31% |
材料三: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指标 年份 |
中部地区人均GDP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 |
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
1980 |
88% |
不断下降 |
1990 |
83% |
|
2003 |
75% |
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三各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问题。
(2)结合材料一,谈谈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3)请就如何解决材料二中反映的问题,亮出你的金点子。
(4)请就如何解决材料三中反映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