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 “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酎金①失候。
酎金 :诸侯于宗庙祭祀时献金助祭               (选自《史记·卫绾列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而绾称病不行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及文帝崩,景帝立

及扑人手,已股落腹裂
C.
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

独不怜公子姊邪
D.
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②有功,常让他将   ③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敦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召请文帝左右近臣宴饮,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宝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忠诚正直。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又因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刘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只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从他开始做官直至位居丞相,始终没有提出过什么议论?
D.武帝即位后,卫绾因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浮槎山水记(欧阳修)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阗山,或曰浮巢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予于京师。予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其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予以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次第次第:等级次序
B.李侯折节好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
C.至于荫长松,藉丰草藉:凭借
D.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厌:满足
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待浮槎山的地理位置、名称及其来由,并附以佛教、道教之说,给浮槎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B.陆羽在论水的品质时,认为山中泉水是上品,而山泉之中又以乳泉和石池之中清流四溢的泉水为最好。
C.作者认为李侯是一个贤士,是因为李侯在登浮槎山时发现上等的山泉后,送至京师给自己饮用,可谓情真意切。
D.文章既写浮槎山水之美,又写李侯游赏之乐;既笑张又新的狂妄多失,又赞陆羽的善言水,行文开合有度。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译文:
(2)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译文:
(3)故予以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②。人得之,争藏弆③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④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歔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早已至。”予惊喜趣呼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⑤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邵长衡《八大山人传》)
[注]①八大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朱耷晚年的自号;朱耷是献王朱权九世孙。②翛(xiāo)然无画家町畦:自由自在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③弆(jǔ):收藏。④嬲(niǎo):纠缠。⑤跋:通“茇”,蜡烛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延:邀请
B.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屠沽:宰杀牲畜买酒
C.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期:约定
D.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隐约:潜藏、依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疾良已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
B.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
C. 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裂其浮屠服
D.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4.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八大山人内心愤激郁结的一组是()
①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
②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
③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
④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
⑤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
⑥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不倦
A.①②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言行来表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八大山人这一明代遗民形象。B.文章重在写八大山人工书善画的才华和志不得伸的命运,来为天下不得志者发叹惋。
C.本文写到八大山人与作者在风雨之日相见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山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D.末段模仿太史公笔法,表达了作者对八大山人的同情和山人不被世人真正了解的慨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味、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  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B.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捐献。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
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D.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善,陈孺子之为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行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操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人的计谋得逞。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文:
⑵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译文:

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的句子: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愿足下更虑之!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 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 孔子家语·颜回》)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C.然而犹乃求马不已求:寻求
D.岂足多哉多:称赞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
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
9.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译文:
⑵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
⑶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