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人口和城市化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主义中国,推进城镇化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中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知识回答中央这一要求的依据。
材料二: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牢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要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保增长”到“促转变”,中国经济正在谋划新一轮的发展。2010年国家将研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落实绩效工资政策;推进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稳步扩大农村需求。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谋划新一轮的发展”。
材料三:2010年1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表了题为《合作包容共创未来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复苏和持续发展》的特别致辞。李克强指出:当今时代,各国的命运紧密相连,需要进一步共担责任、精诚合作,继续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形成舍力、实现互惠,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求同存异、实现共赢。他还指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结合材料三,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对李克强副总理的讲话进行分析。
2010年11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价格形势,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会议确定四项政策措施:确保市场供应,促进价格稳定;完善补贴制度,安排好困难群众;增强调控针对性,改善价格环境;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1) 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势必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这启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消费者?
(2)我国政府研究部署的四项政策措施,体现了《生活与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
材料一广西、上海等省(市、区)“十一五”GDP增速与“十二五”年均增长目标。
材料二 区域面积仅占全国2%略多的长三角,贡献着中国五分之一以上的经济总量。但经历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其土地的投资密度、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均已接近饱和,传统发展模式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遭遇瓶颈。各省(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纷纷降低GDP预期目标。降低经济增速、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很多地方谋发展、促转变的共识。上海、浙江等地不约而同在经济快车道上“踩刹车”,正是面对客观实际主动转型的结果。
从意识的作用角度分析: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各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有效举措?(9分)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运用政府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防控甲型H7N9流感,国家要求各省市纪检委、监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地区的监督检查。并加强行政问责制,对于造成重大事故的责任人,要通过司法程序依法严惩。期间,公民可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及时听取相关部门的工作报告,及时了解本行政区域内的疫情,并指导采取有效措施。
问题一:材料包含的监督形式依次属于哪种?
(1)“各省市纪检委发挥职能作用”属于
(2)“监察机关发挥职能作用”属于
(3)“司法程序依法严惩”属于
(4)“公民可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 属于
(5)“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及时听取相关部门的工作报告” 属于
请从下面的选项中选择,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①人民政协的监督②中国共产党的监督③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④司法机关的监督⑤权力机关的监督⑥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问题二:为什么要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
某市开展了“我为构建和谐城市进一言”活动。市政府通过网络、报纸、热线电话等多种渠道向全市人民征求意见,广大群众积极建言献策。市政府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和市民建议、意见,采取了相应措施。如统筹城乡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千方百计破解长期困扰老百姓的“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的问题;坚决整治污染问题,保护和治理环境;建设和谐社区,充分发挥村委会、居委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社会治安功能;实行政务公开,开展“群众评议政府”活动。而且,该市还十分重视人大代表、村委会、居委会等选举问题,更充分地保障了市民民主权利的实现。
结合材料说明该市公民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