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广西、上海等省(市、区)“十一五”GDP增速与“十二五”年均增长目标。

材料二 区域面积仅占全国2%略多的长三角,贡献着中国五分之一以上的经济总量。但经历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其土地的投资密度、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均已接近饱和,传统发展模式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遭遇瓶颈。各省(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纷纷降低GDP预期目标。降低经济增速、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很多地方谋发展、促转变的共识。上海、浙江等地不约而同在经济快车道上“踩刹车”,正是面对客观实际主动转型的结果。
从意识的作用角度分析: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各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有效举措?(9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型思维方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等《印象》系列作品创作,立足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顺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消费需求,打破传统舞台剧模式并借鉴西方印象主义美术特点,“以秀丽风光实景为舞台,把当地自然山水、民俗民风、历史人文和美丽传说等元素与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和现代歌舞表演理念融合起来”,使每一部作品都风格各异、凸显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印象》系列剧的演出不仅带给观众美好的视听享受,而且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材料二 

注:国际统计数据表明:一国人均GDP在3 000美元左右,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时,进入文化消费需要旺盛期。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2011年达到5 432美元。
材料三 2012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 071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3.48%,但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结构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印象》系列作品成功的原因。
(2)《印象》系列作品的创作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3)《印象》系列作品从立项、投资到演出、推广,都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倾力支持。据此有人认为,“组织和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能”。请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
(4)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三就政府应如何解决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提出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数据显示,民营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60%,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但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面临生产经营成本高、税费高、融资难等问题,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2013年7月15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同时,充分认识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改进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材料二 某市20名市人大代表深入小微企业,了解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要求,提出了《关于加快小微企业发展的议案》,引起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该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小微企业的决议(草案)》(以下称《草案》),并提交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在认真听取市政府负责人关于《草案》的说明以及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后,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小微企业的决议》。
(1)结合材料一和有关宏观调控的知识,说明国家应怎样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2)有专家表示,中国真正的向上之力在于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搞活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也就释放出来了。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真正的向上之力在于小微企业”的认识。
(3)结合材料二,说明该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中所履行的职责和行使的权利。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G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一般达到80%。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
材料二 我国今年积极稳妥推行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生态文明理论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材料三 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意听取各领域专家的建议,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启动城乡户籍改革,实现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城镇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推进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
(2)分析材料二中我国稳妥推进城镇化的举措的哲学依据。
(3)根据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山东省委省政府做法的政治意义。

近年来,我国粮食浪费问题严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材料一 

注:据测算,我国粮食产后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达700亿斤以上;每年餐桌上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 000亿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有人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了,浪费一点,就是多消费一些,也是扩大内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材料二 时下,提起美食,人们除了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赞誉,更多的是对“舌尖上的浪费”的担忧。2013年1月,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推行了一项公益活动——“光盘行动”,倡议市民在饭店就餐后打包剩饭、“光盘”离开,形成人人节约的良好风气。
(2)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推行“光盘行动”的合理性。

政府职能定位要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动态相适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多样。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确保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维护合理诉求,另一方面要及时进行职能转变,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反映利益诉求、协调利益矛盾中的作用,增强工作透明度。公民也应具有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素养和意识,通过恰当方式反映诉求,寻求政府帮助和解决,为政府决策提供真实情况和建议,从而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
材料二 原铁道部统管着中国铁路的规划、投资、建设、监理、运营以及安全,这种体制存在政企不分、运力紧张与资源闲置并存等问题。这次改革撤销了铁道部,其企业职责由新组建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拟订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其他行政职责由国家铁路局承担。在政府职能整合的背后,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政府不再大包大揽,将经营权下放给企业,让企业在不断深入的市场化竞争中,盘活铁路交通的经营。
材料三 针对农村精神文化匮乏、社会动员管理困难等问题,某县政府创造性开展“舞动乡村”文化活动。公共图书馆和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投入资金,基本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组织村民现场“讲、评、议”好人好事,发动基层文化志愿者开展“舞动乡村”主题曲征集活动,将思想道德、尊老敬亲、热爱家乡等内容作为新词,老歌新唱,歌颂生活,从而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1)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谈谈应如何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这次铁路改革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意义。
(3)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该县政府开展“舞动乡村”活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