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的“足迹”,践行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民族解放与民族复兴的前进历程。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追寻毛泽东的“足迹”:
(1)根据下面的示例,写出图7、图8所对应的历史时期:
示倒:图6——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图7—— ;图8 。
(2)根据上列相关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在实践和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示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3)图9记录了什么重大事件?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追寻邓小平的“足迹”:
(4)分析图10,邓小平是在什么背景下讲这番话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5)分析图11,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6)分析图12,邓小平的这一论述阐明了什么问题?对党的决策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1990年民族地区自治的情况
自治区 |
5个 |
自治州 |
30个 |
自治县(旗) |
124各 |
材料三“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歌曲《爱我中华》选段
请回答:(1)材料一中反映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什么制度?这一政策实行有何重要意义?
(3)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
(2)根据所学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3)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一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假使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严守联合国的原则,那么,它们推行这些原则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没有人会来冒犯它们。
————丘吉尔1946年在美国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请回答:(1)材料一中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指的是哪些?
(2)根据材料二,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
(4)举例说明这一时期美苏对抗给欧洲和亚洲带来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
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顷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
……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材料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欧洲社会的‘价格革命’”“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欧洲出现了什么现象?材料二中的“价格革命”有何重要意义?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涉及的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历史意义?
材料三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和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兹为增加本国船运和鼓励航海,本届国会及其权力机关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这以后,亚洲、非洲或美洲,或该三角洲的任何部分……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生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爱尔兰共和国,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
——引自英国《航海条例》1851年
(2)材料三表明英国《航海条例》的直接目的是什么?由此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结果如何?有何重大影响?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存在着一个经济重心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今天,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中国最重要、也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
材料一:“天宝十载,广陵郡(今江苏扬州)大风,驾海潮,沦江口大小船只数千艘。”
——《旧唐书》卷三七《五志行》
材料二:唐文宗曾下诏:“南海蕃舶本以慕华而来,固在接以恩仁,使其感悦。……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税率。”
——董浩《全唐文》卷七五《病后德音》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损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
――清·雍正帝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扬州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材料二体现了唐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清政府与唐政府形成鲜明对比,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清政府的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
材料三:《民国初年沪杭宁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 |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主要集中的行业是什么?为什么会集中在这些行业?
材料四“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的里程碑。
(3)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分析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主要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