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的供应 | B.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
C.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供应 |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
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一流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的不平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现代化的投资方式 |
B.劳动力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
C.缺少资金 |
D.技术力量薄弱,设备和技术严重依赖进口 |
(甲午战争后)“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 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
观察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其中发展最快时期的外部原因是( )
A.清政府调整财税政策 | B.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
C.南京临时政府倡导发展实业 | D.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这个变化说明洋务运动( )
A.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
C.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D.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