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有何影响?
材料二 有人描述20世妃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
(2)材料二反映了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怎样的局面?促成这一局面最终形成的途径有哪些?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反全球化运动也开始出现。1999年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期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反全球化运动,并导致会议无果而终。在此后的一些重大国际会议期间,都爆发了反全球化的示威和抗议运动
(3)材料三中反全球化运动的出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哪些重要问题?
(4)你认为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运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德国)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内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
德国之强迫普及(即普遍)征兵制应予废止。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
莱茵河之东50公里一线之西,在德国领土内之要塞工程、堡垒及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
……德国之海军军力不得超过……战斗舰6艘,轻型巡洋舰6艘,驱逐舰12艘,鱼雷舰12艘……其中不应包含任何潜水艇……在德国建造及获得之任何潜水艇虽为商务之用,亦应禁止。——《凡尔赛和约》
材料2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遍兵役为依据。德国和平(时期)陆军……由12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注:当时德军每个陆军师的编制约为1.4万人) ——《德国国防法》(1935年)
每一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凡应服兵役者,遇下动员令时,应听从国防军调遣。……战时和遇特别紧急状况时,德国国防部长受权可以扩大应尽兵役义务的德国男子的范围。——《德国兵役法》(1935年)
材料3 (英国)于1935年6月18日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总额的45%。——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回答:(1)比较材料2和材料1,指出它们的主要不同之处。针对《凡尔赛和约》,德国曾在1936年采取过什么重大的行动?
(2)结合材料1,指出材料3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些情况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的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根据你的理解,说明其被“发现”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灾工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以使他们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渡过难关。政府还举行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摘自岳麓版《必修1》
材料二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在应对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斗争取得应急抢险抗灾重大阶段性胜利,开始转入全面恢复重建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中央财政在已经于春节前安排第二笔17.5亿元的冬春救助资金的基础上,前几天又对1 0个重灾省份下拨了专门增加的3.4亿元春荒救助资金。同时,春节前还下拨了7.1亿元的重灾省份城乡低保群众人均补助,城市l5元、农村l0元的临时补贴,连续补贴三个月。中央政府官员李立国说,在倒损民房的恢复重建上,各地还普遍制定减免行政收费等措施,发挥农民自建房屋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恢复重建主体地位。
——摘自新华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实施社会保障的具体做法。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在灾害发生后,我国政府救灾的主要措施。
(4)综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中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大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背景
主要内容
实质
影响
美国罗斯福新政
1929年,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总统开始实行新政

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一次重要调整

中国改革开放

确定新的指导思想,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决定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2)他们的决策和措施有什么共同点?对我们有何启示?

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民心”,把民心向背看成是国家兴亡和政权兴衰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大略篇》)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则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君道篇》)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富国篇》)
——以上均摘自《荀子》
材料二:故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母之爱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吏之于民无爱,令之行于民也万父。母积爱而令穷,吏威严而民听从,严爱之策亦可决矣。……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韩非子·六反》
材料三: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荀子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的两种观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5分)
(2)材料二反映韩非子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持怎样的观点?后来秦始皇沿用了韩非子的这一观点实行统治,带来了怎样的后果?(2分)
(3)材料三集中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结合史实谈谈在经济方面唐太宗是怎样实践这一思想的?后来取得了怎样的成效?(4分)
(4)对比材料二、三,谈谈你的认识。(1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