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书博鸡者事 (节选)
 (明)高启
 博鸡者袁①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②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③守,即诬守纳已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民勇,徒能凌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④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注】①袁:袁州路,在今江西宜春一带。 ②臧氏之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指鲁平公宠臣臧仓,曾阻止平公见孟子。 ③嗛(xían):怀恨。 ④褫(chĭ)剥去。
|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严长明,字道甫,江宁人。幼奇慧。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遂从苞受业。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高宗二十七年南巡,以诸生献赋,赐举人,用内阁中书,入军机。
 长明通古今,多智数,工于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奇其才。户部奏天下钱粮杂项名目繁多,请并入地丁征收,长明曰:“今之杂项折征银,皆古正供也。若去其名,他日吏忘之,谓其物官所需,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统勋曰善,乃奏已之。大学士温福征大金川,欲长明从行,长明固辞。退,有咎之者,答曰:“是将败没,吾奈何从之!”既而温福果军溃以死,随往者皆尽。
 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然亦以是见嫉。其救罗浩源事,人尤喜称之。浩源,云南粮道也。分偿属吏汪应缴所亏帑金,有诏逾期即诛。浩源缴不如数,逾期十日,牒请弛限。上下其议,时统勋主试礼部,秋曹无敢任其事者。长明因挝鼓入闱,见统勋,为言汪已捐复,将曳组绶出都,独坐浩源,义未协,宜仍责汪自缴。统勋曰:“具疏稿乎?”曰:“具。”即振袖出之,辞义明晰。疏入报可,狱遂解。其他事多类此。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三十六年,擢侍读。尝扈跸①木兰,大雪中失橐扆②并所装物,越日,故吏以扆至。问“何以知为吾物?”曰:“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长明劳而遣之。
 后以忧归,遂不复出。客毕沅所,为定奏词。又主讲庐阳书院。博学强记,所读书,或举问,无不能对。为诗文用思周密,和易而当于情。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三经三史答问、石经考异、汉金石例、献徵馀录等书。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七二·文苑二》)
 【注释】①扈跸(bì):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②橐扆(tuóyǐ):一种较为少见的牲畜。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亦以是见嫉见:表现 | 
| B.上下其议下:交付,下达 | 
| C.独坐浩坐:犯罪 | 
| D.具疏稿乎具:完备,详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既而温福果军溃以死后以忧归 | 
| B.随往者皆尽秋曹无敢任其事者 | 
| C.长明劳而遣之和易而当于情 | 
| D.为定奏词为诗文用思周密 |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分别表现严长明学术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
| A.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 | 
| B.以诸生献赋,赐举人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 | 
| C.又主讲庐阳书院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 
| D.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严长明的求学过程中,他得到了如李绂、方苞、扬州马氏和刘统勋等人的赏识或帮助,最终功 成名就。 | 
| B.正是由于严长明的长远之见和刘统勋的奏请, ,户部要求把田赋并入土地税和劳役税中征收的奏请被及时阻止了。 | 
| C.严长明办事干练,极具正义之心,多有助人的义举;同时生活简朴,所有军机处官员中只有他穿羊皮衣服。 | 
| D.严长明博学强记,如果有人就他所读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他都能回答。他晚年在庐阳书院担任过主讲,著作颇丰。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
 (2)多智数,工于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奇其才。
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见世之熙熙者 熙熙:忙碌来往追求名利 | 
| B.出而矫之 矫:违背 | 
| C.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 射:追逐 | 
| D.大率类是 类:似,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速则不达 | 
|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项庄拔剑舞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得知家中之砚是古砚后,没有及时验证真伪。这古砚产生时仅是普通工具,没有特殊意义。 | 
| B.文章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 
| C.作者认为“好古”是淡泊,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体现了直面时俗的批判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 
| D.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义;可“好古”后来渐渐变成附庸风雅,谄媚权贵。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2)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阅读《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司马牛⑴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⑵。”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②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③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⑶之不逮⑷也。”《论语·里仁》)
 ④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⑤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注】⑴司马牛:孔子的弟子。⑵讱(rèn):言语迟钝,话难说出口。引申为说话十分慎重,不轻易开口。⑶躬:身体,引申为自身。⑷逮:达到。
 (1)用原文词语填空。
 孔子在教育子弟时,讲同一个道理却经常变换另一种说法,比如“□”就是“讱”同义词,“□”就是“行”的同义词,而“□□□□”也与“言而过其行”同义。
 请你概述孔子对“言”与“行”的看法。这一看法,对身处激烈竞争环境的你有何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权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乃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选自《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有删改)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轩辕乃修德振兵振:整顿 | 
| B.度四方度:渡过 | 
| C.蚩尤作乱,不用帝命用:听从 | 
| D.披山通道,未尝宁居披:同“劈” | 
下面各句中,都是黄帝“惠民生,得民心”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②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
 ③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④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⑤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
 ⑥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 A.①②⑥ | B.②④⑥ | C.③④⑤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帝一生下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情的发展有先见之明。 | 
| B.轩辕所处的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五行之气,种植五谷,采取一系列措施安抚民众,这是诸侯归顺轩辕的直接原因。 | 
| C.炎帝欺压诸侯,黄帝与他先后打了几仗,征服了炎帝;蚩尤发动叛乱,黄帝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并杀死了他。这很好地巩固了黄帝的统治地位。 | 
| D.黄帝顺应天地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虫豸,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而自己的身心耳目却饱受辛劳。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2)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疾:迅速 | 
| B.而闻者彰彰:清楚 | 
| C.假舆马者假:借助 | 
| D.而绝江河绝:横渡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沛公军霸上 | 
| B.籍吏民,封府库 | 
|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D.范增数目项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