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①"包豪斯"是一所由工艺学校和艺术学校合并而成的艺术设计学校。二十世纪初成立于德国魏玛。
②"包豪斯"这个名字有些特别。德文"Bau"指建造和建设。"haus"的意思很多,可指房屋、住房、家园,也可指世家、企业、公司、商号等等。创建者为学校取名"包豪斯",有"建设者之家"的意思,以区别于传统的经院式的教育机构。
③学校的名称特别,来就学的人也与众不同。招收的学生有刚从战场回来的,有工匠,有流浪汉,有失业者。年龄从17岁到40岁都有,约三分之一是女性。当然,更特别的还是学制和学习内容。
④学校的创建者认为,必须形成一个新的设计学派来影响本国的工业界,否则一个艺术家就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学校设立了纺织、陶瓷、金工、玻璃等科目。学生进校后先学半年初步课程,然后一面学习理论课,一面在车间学习手工艺,三年之后考试合格,可以取得"匠师"资格。学校强调自由创造,反对因袭模仿。在设计中重视实用需求,摒弃虚浮奢华;讲求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反对附加的修饰和包装。他们注重发挥结构本身的形式美,采用不对称的构图法,灵活多样、造型简洁,他们的造型艺术风格被称为"包豪斯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建筑中,也体现在器皿、家具、灯具、织物等物品的设计上,家具中的钢管椅子就是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⑤有人以为包豪斯的成就在于创立了现代艺术教育和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创建者的明确目标,是要彻底摧毁传统的关于艺术的"神话",这是包豪斯的理念中最具革命性的核心。包豪斯所尝试的,是把艺术从贵族和富人的高堂华厦中、从艺术的"神坛"上解放出来。它要让艺术家变成这样一种人,即能用他的灵感和技艺为千千万万人塑造美、营造舒适生活的工作者。换句话说,在包豪斯的观念中,艺术家的任务,是让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平凡的工人、农民、小职员,都过上"人"所应该有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生活的尊严。因此,包豪斯人不认为替普通人设计水杯之类的日常用品是雕虫小技,相反他们把这类事看作一项庄严的事业。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建立起现代艺术教育的基础,其目的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在他们看来,现代的艺术家,应该以米开朗基罗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的力气,来设计一个水杯。他的任务,是要在一个普通的水杯上探索和体现美的极致,让美贯穿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每一个平凡细节当中。包豪斯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这样的理念。师生们纷纷走上社会,他们的设计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包豪斯的成功证明了:艺术的成功并不只是关乎造型、关乎设计,实际上,它还关乎信念,关乎社会。
⑥当然,任何像包豪斯这样大胆的革新行为,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误解和攻击是不可避免的。二战爆发前,它被迫关闭了。但被查封的是有形的包豪斯,而无形的包豪斯,即包豪斯的设计理念是无人能够查禁的。时至今日,包豪斯的影响随处可见,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观念。这就是艺术,它不依靠权势和奢华,却往往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更长久的印记。

1.

以下对"包豪斯"的介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原本是一所工艺学校。
B. 最初是建设者的宿舍。
C. 由学校的创建者命名。
D. 不是一所正规的学校。
2.

与传统的经院式的学校相比,包豪斯的学生大多来自

3.

根据第④段,概括包豪斯的相关情况
(1)主要学习内容:艺术理论与

(2)设计对象:建筑物与

(3)作品主要特点:

4.

第⑤段中"神话"在文中的含义是

5.

包豪斯艺术能"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更长久的印记",是因为

(1)

(2)

(3)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脑在生命头几个月进程中的发育是生物学上自我构成的最为值得提及的形式之一。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人就来到了一个充满刺激的世界,猛烈的外界刺激潮水般涌入婴儿的睡——醒周期的时间节拍。他的睡一—醒行为是受他的大脑神经元结构控制的。新生儿的大脑于是自己生成一个时间程序,让外界感官刺激依照这一时间程序而通过,进免过多的刺激涌入,对新的印象进行整理并在睡眠的相应阶段加以深化。在这里,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具有超常周期与昼夜周期的内源节律共同出力编织睡一—醒阶段的模式.随着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去,大脑一天一天地发育,睡一—醒行为的内在时间程序也不断变化。这个时间程序以此反映婴儿大脑的不断发育情况。但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在诞生的这一时刻,自我构成功能已经在发育的道路上走过一大截路了。新生儿的那些令人惊奇的行为便是有力的证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还在出生之前若干星期,亦即还在母腹中就已开始了。
母亲只要觉察到腹中胎儿在动,就每天念两遍童话《国王、老鼠和奶酪》。她大声地念,慢慢地念……从头到尾要3分钟。就这样,到了分娩的那一天,婴儿出生后竟然就知道这个童话!
新生儿的这种非凡的能耐不难加以证实。在橡皮奶头里装上一个压力传感器,用以记录吮吸动作。然后给婴儿戴上耳机,有选择地播放两则童话给他听两则童话都由婴儿的母亲来念,而且念的速度、声音太小、语调全都一样。这两则童话分别用立体声磁带给录制下来。婴儿吮吸得较通常速度快时,让他听到一则童话:他吮吸得较慢时,让他听到另一则童话。在这种方式下,新生儿能够区分他喜欢听哪一则童话。两则童话中一则是本原的,另一则在形式上作了些改动——只是把所有角色的名字都作了改换。新生儿连细微的差别都发现了,在试验进行几分钟后找到了他要改变自己吮吸频率的方向,他可以通过改变吮吸频率使耳机传来他想要听的那则童话。他所想要听到的始终是本原童话,亦即他在母腹中常常听到的那则童话。
上面所描述的方法以多种形式运行,目的在于弄清新生儿对说话声音和语言形式之间差别进行感知的能力到底有多太。如果让婴儿母亲与另一位女人读同一篇故事,小小的婴儿总是喜欢选自己亲生母亲的声音,而不选另一位女人的声音。会两种语言的母亲,她的新生儿能区分她的两种语言,又喜欢从中选择自己还在母腹中时听得最多的那种语言。但是,如果两则童话故事由新生儿的父亲与另一位陌生男子来念,那么,新生儿就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就是说,父亲的声音与另—位男子的声音在新生儿听来是同样陌生的。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母亲声音对腹中胎儿的强烈影响。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让腹中胎儿从母腹内的背景噪声中鲜明地听出来,而外界的声音则“消逝”,听不见。胎儿的听觉器官在孕期的最后3个月完全形成,亦即具备完全的听觉功能。由此可知,还在这一时期,话音模式就已经传入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了。显而易见,母亲的话音特征已留在了胎儿的大脑中。这是大脑留下的第一批记忆痕迹,正是这第一批记忆痕迹使新生儿能够重新识别曾经听到过的话音模式并与其他话音区别开来。
下面关于“时间程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程序是由潮水般涌入新生儿大脑的强烈的外界刺激共同编制而成。
B.时间程序通过大脑对新的印象进行整理井在睡眠的相应阶段加以深化。
C.恒定的内在时间程序主要表现在新生儿的睡——醒阶段这一固定的模式上。
D.睡——醒行为的内在时间程序不断变化,并以此反映婴儿大脑的发育情况。

不能证明“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这一说法的 一项是()

A.母亲只要觉察到腹中胎儿在动,每天大声念两遍同一则童话,到分娩的那一天,婴儿生下来后就知道这个童话。
B.新生儿通过改变吮吸奶头的速度,对他母亲念的本原童话录音和另一则在形式上作了改动的童话录音进行选择。
C.如果母亲会两种语言.她的新生儿能够区分这两种语言,并喜欢从中选择自己还在母腹中时听得最多的那种语言。
D.无论让胎儿听他父亲还是另一个陌生男子念的童话,新生儿都不知道如何选择,就是说他们的声音是同样陌生的。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在新生儿诞生前就已经在发育的道路上走过一大截路了。
B.新生儿听不见外界的声音,是因为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对他产生影响。
C.科学实验结果表明,新生儿具有对说话声音和语言形式差别进行感知的能力。
D.第一批记忆痕迹使新生儿能识别曾经听过的语音模式并与其他话音区别。

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人幼年生长期时间程序产生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新生儿的睡眠与清醒昼夜周期是不可能改变的。
B.实验清楚地表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
C.实验表明,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井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由此可见,人的早期智力开发可以提前到出生前。
D.胎儿的听觉器官在母亲怀孕的最后三个月完全形成.所以好的胎教模式对人脑自我构成功能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捕蝶者
筱敏
你痴迷于捕蝶事业。
你爱蝶,研究蝶,珍藏蝶。你自信你是蝶的知己,蝶亦恍惚成了你的生命,你甚至反复地梦过化蝶了。
你备好捕蝶网,这种网轻、软、纤维细而滑,不易损伤蝶翼及其鳞片。你把必备的工具缚在腰间:采集盒、三角纸袋、记录本、铅笔、剪刀、镊子,还有毒杀蝶类的广口瓶。你把呵护美丽的一切都想得极其周密,你是受过专业训练的。
你出发去捕蝶,你去往原野、山林、洲屿的幽寂处寻捕蝶中珍奇。蝶在你眼前飞舞。看那蛱蝶,多美!但比不上凤蝶:翅表斑斓七彩,通身闪耀灿烂的金属光泽,飞舞时异彩耀目,体态优雅,尾突飘逸,如飘带,似轻丝,当风起落,若仙若幻。
你的捕蝶网在操纵你了,神助一般的手感。迎头下网,追尾兜网,网网必有所获。手腕轻抖扭转纱网,封死网口,网中的精灵徒然挣扎,在你手中逃脱的可能已经是零。
隔着纱网,你清楚地看到你的猎物的处境,清楚地辨别出它们的价值。你一手轻提网底,小心翼翼取出那只眼蝶或蛱蝶,将它两翅朝后并拢,像它停在叶间歇息时的样子,然后用手指在其胸肌上轻轻一捏,非常之轻,然而必须是致命的,你要保持它外观的完整。你感觉到那里有不可挽回的破裂声,这声音除你与它之外,连片刻之间与它双飞双栖的情侣也不能听见。你用质地柔软光滑的三角纸袋把它装好。
然而有一些蝶你不这样处理,你不要那胸节间的破裂声,你要一个更完整的标本。于是,你并拢了它的双翼之后,轻轻往它的腹部注射一丁点儿酒精。它在你手中颤栗了一下,是挣扎吧?它很快就不动了,杀死一只大尾凤蝶只需要0.5毫升酒精。
但若是命运垂青于你,竟然遇到太珍稀的,太宝贵的,颤栗的就应该是你了:一只刚刚出蛹的新蝶,双翅还是润湿的,鳞片鲜丽,纤尘未染,就在你的网里。你激动得几乎昏厥,眼窝潮热,倚着树干大口吸气。你果断地启用了你的毒瓶。它即刻就不动了,即刻。这造物的绝世精灵,连挣扎的瞬间也没有,它完美如初。
你曾经想过生与死的问题吗?从前有一位远方的诗人,悲恸于另一位诗之精灵被凌虐,他要与帝王谈谈生与死的问题,那就像被你捕获了的这蝶之精灵的伴侣,竟从逃亡之路返回来,停在你的环罗纱网之上,要与你谈谈生与死的问题。你们能以什么方式交谈呢?
你想谈谈美,谈谈你全身心的珍爱,谈谈你的贡献和牺牲。这是你的宗教,你坚信这是世上惟一的宗教,决然的美和决然的虔诚。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珍稀标本名扬世界,还是默默耗损掉美丽终老山林?
你隐身树丛等了许久,那只精灵的伴侣到底没有回来。
你想着毒瓶内的那只蝶,你急不可耐,取出一支细小的钢针,自蝶的胸背中央插入穿透,将它固定在凹槽内的软木条上。蝴蝶有没有心脏?你是专家,这你清楚。如果有,这一针正好就从它的心脏穿过。谁会听到那破裂之声?
现在,趁它的翅膀还未僵硬,你用拨针轻轻将它们左右展开,使前翅的后缘与身体成直角,后翅前缘脉与前翅的后缘相称。那宽大透明的翅膜何等完美,翅膜内贯穿的纵脉以及横脉,惟上帝之手能创造出来。刚刚羽化成蝶,还没来得及振翅,还没有经风吹拂。鳞片呈砌瓦状密密排列在翅膜之上,洁净,流利,鲜亮,没有丝毫磨损。在你的展翅板上,你用拨针为它展翅,是它平生第一次的展翅,也是最后一次的展翅,这或许就叫做永恒吧?它娇艳的色泽之上,覆过一层银质的灰色,像是由外而内镀着溪涧的月光,也像是由内而外渗着绝世的悲伤。
你用拨针将蝶的触须拨正,左右对称摆在头的前方,轻轻把长纸带压覆过蝶翅的基部及外缘,远远用虫针固定好。这是一个绝好的标本。在你珍藏的标本盒里,它将走遍世界,赢得无尽的惊叹。它将永远栩栩如生。它价值连城。它属于你。
现在你掏出记录本,书写编号、采集地点、时间、海拔高度、采集人……蝴蝶名称那一栏你空着。空着!午时的太阳穿过林木,在你周边溅起一道道光芒,像在布置一个祭奠。这是蝶类专家最辉煌的时刻,你感觉自己如同帝王。那一栏空着,那意味着这绝世的精灵将以你的名字来命名。
那位远方的诗人来了,带一个很瘦很长的影子,现在他要与你谈谈生与死的问题。是生与死,而不是美、价值或声誉。
你们对峙良久。然后,各自俯身为自己掬一捧山涧溪水。
你一时有些恍惚,分不清那是诗的精灵还是蝶的精灵。然而有一个信念在你是明确的:
你是胜者。
这事实不再能改变。无论它是什么精灵,你已建立了伟业,它已失去了生命。
“它即刻就不动了,即刻。”句中连用两个“即刻”,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捕蝶者“痴迷于捕蝶事业”,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粉条概括。
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蝴蝶有没有心脏?你是专家,这你清楚。如果有,这一针正好就从它的心脏穿过。
②午时的太阳穿过林木,在你周边溅起一道道光芒,像在布置一个祭奠。
本文采用第二人称来写,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文章末尾说:“你已建立了伟业,它已失去了生命。”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秩序,大美的所在
范曾
宇宙无穷极的能量,因为有了秩序,我们才能看到银河的运转、星汉的灿烂。那失序的星辰,燃烧着、挟持着陨石和尘沙,在大穹拖着光亮的尾巴,消逝到永夜的黑暗中去。宇宙,即时空。不只是一个物质的概念,它同样是人类理性之源,甚至它便是理性本身。人类的悟性,那不待逻辑、实证的睿智,正是冥冥中理性的启示。当它体现了宇宙的秩序时,这睿智便具有了不朽的生命,瓜瓞绵绵、不绝如缕地从远古延伸到今天。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天地之大美,四时之更嬗,万物之荣枯,皆由“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庄子·知北游》)的自在之物——理性之源所使然。人类对它的了解甚微,我们除了表示敬畏与虔诚而外,根本无力改变宇宙的大规律。对天地之大美,我们能够奉上的也只是无限的赞叹。
人类自身便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当人文未开时,人类懵懂地生活于自然状态,那时的顺应是天生的,不假意志的,这便构成了“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的境界。人类的智慧渐渐增长,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竭力想表现其自身时,这“间间小智”便会与宇宙的“闲闲大智”相龃龉、相矛盾,人类的一切过错在于违拗宇宙的大智慧。古哲强调“天人合一”,意在指出人类背离这根本规律的危机。
古希腊先哲柏拉图以为万有乃永恒理念的临摹品,艺术则应为临摹品之临摹品。这种观念不只为新潮、前卫的艺术家们拒绝,为浪漫主义的艺术家们嘲讽,甚至连古典主义大师都以为柏拉图不免有冬烘先生之嫌。其实,在我看来,只要我们在参选先贤妙论时,不要胶柱鼓瑟、作茧自缚,我们是可以从中得到十分有益的启示的。它不会抑制你独特的创造力,也不会束缚你心灵自由的张力,相反,它会使我们过于偏执的理念归于平和,从而去创造符合天地大美的作品。
宇宙的大美,根本来源于它的秩序;社会的大美,同样来源于社会的契约——秩序;艺术的大美,也离不开美学的大限——秩序。一切失序的,便是毁灭着的如彗星、凋谢着的如残荷、死亡着的如骸骨。艺术家有时也表现残荷之类,那是对秩序的怀恋,包含着蓄芳待来年的企盼。
然而,倘有艺术家一定要与秩序为仇寇,以脏乱怪丑为追逐,则自古有逐臭之夫、舔痔之徒,有怪力乱神之辈;那也是一种存在,不过它们不是美的所在。
秩序的标志是纯粹、明确、简捷。如狄拉克之物理学公式、如开普勒之天体学阐释、如八大山人水墨画之美奂,那都是天人合一的典范。这儿是“天人本无二”的至高境界,人类的睿智至此,也就是一种回归,返璞归真,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复归于婴儿。
“我就是上帝”,毕加索,你不觉得有些出语不逊吗?
下列有关“秩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银河运转,星汉灿烂,四时更嬗,万物枯荣,皆因有序。
B.秩序时宇宙、社会、艺术等一切大美之所在。
C.脏乱怪丑的存在,是合理的秩序,尽管它们不是美得所在。
D.纯粹、明确、简捷,是秩序的标志,也是人类睿智的回归。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是理性之源。当人类顺应宇宙的秩序并竭力表现自身时,人类便成了秩序。
B.古哲强调“天人合一”,说明那时已完全没有天生的不假意志的顺应自然了。
C.古典主义大师的观点使后人过于偏执的理念归于平和,从而创造出大美的作品。
D.残荷是失序的东西,它不是美之所在,艺术家表现它,是为了怀念和期盼秩序。

作者为什么认为毕加索“有些语出不逊”?请结合本文观点加以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 泥 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又过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点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
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问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节选自汪曾祺《故里三陈》,有删改)
本文第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文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5分)
简要概括陈泥鳅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6分)
文中说陈泥鳅“他也好义,也好利”,如何理解和评价他的这一表现?(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低碳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
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的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地积极实现低价格、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
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解决了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关注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
B.消费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
C.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会受到心境与价值观的影响。
D.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低碳消费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限制奢侈浪费,即使环境恶化,也能满足消费者个人的所有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
B.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的资源短缺问题。
C.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因此,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D.推行低碳的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