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 |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中的意思 (3) 幹雅自多() (4) 不矜小节() |
2. |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3. |
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想通的两项是()
|
4. |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
5. |
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夫子当路于齐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①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②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③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④微子、微仲、⑤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①蹙然:不安的样子。②艴然:发怒的样子。③洽:遍及。④微子、微仲:纣王之兄。⑤王子比干、箕子:纣王之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当路于齐当路:当政
B.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许:答允
C.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流风:传统作风、教化
D.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假:假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文王何可当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C.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B.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C.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D.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译文:
(2)以齐王,由反手也。
译文:
(3)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译文: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4题。
垓下之围(节选自《项羽本纪》)司马迁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数阕,美人和之和:应和,跟着唱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跟随
C.田父绐曰绐:欺骗,哄骗
D.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辟易:躲避,绕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B.吾起兵至今八岁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下列全都体现了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一项是
①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②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③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④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⑤天之亡我,我何渡为⑥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A.①② B.④⑤
C.③⑥ D.④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译文:
(2)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译文:
(3)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译文: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4题。
后 出 师 表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①七十余人,突将无前②,丛叟、青羌,散骑武骑③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 ①驱长屯将: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②突将无前:冲锋无前的将领。③丛叟、青羌,散骑武骑: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毛:没有毛发
B.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坐大: 安然强大起来
C.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期年:一年
D.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蹉跌:跌倒,摔跟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B.而议者谓为非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C.此臣之未解一也夫难平者,事也
D.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诸葛亮陈述的北伐理由的一项是
A.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B.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C.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D.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译文:
(2)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译文:
(3)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1一5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樽,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①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②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注〗①龟龄:南宋王十朋,字龟龄。②几系:几,征兆;系,关联。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问村落问:通“闻”
B.人禽宫室之亏蔽亏:显现
C.及其所障既彻彻:彻底
D.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婴:缠绕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越中山之大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于是余有叹焉
C.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既以名于是义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
B.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
C.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
D.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由“堂”而思及“人之心”,这是什么写作手法?请概括本文的内容主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杜 袭
后 ( 杜 ) 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附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徒洛、邺者,八万余口。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将士失色。袭与张、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为督,以一众心,三军遂定。太祖东还,当选留府长史,镇守长安,主者所选多不当,太祖令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 ? ”遂以袭为留府长史,驻关中。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君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①乎 ? ”太祖曰:“许攸慢吾,如何可置乎 ? ”袭曰:“殿下谓许攸可如人邪 ? ”太祖曰:“凡人也。”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 ? 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②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今区区之许攸,何足以劳神武哉 ? ”太祖曰:“善。”遂厚抚攸,攸即归服。注:①不阐:不开明。②鼷 x ī鼠:鼠类中最小的一种。
1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绥怀开导②可招怀攸③臣方助殿下成之④虽成宜改之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袭与张、郭淮纠摄诸军事纠摄:纠集整顿
B 权宜以为督权宜:暂时采取的适宜的措施
C 皇皇而更索皇皇:心神不安的样子
D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部曲:私人的队伍
3 对下列文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祖逆谓之曰②何足以劳神武哉
A 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B 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C 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D 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4 对“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是豺狼当路,原先是狐狸当路B 现在豺狼当路,狐狸却走在前边
C 不应在豺狼当路的情况下先打狐狸D 虽有豺狼当路,但应先打狐狸
5 对“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一句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B 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C 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D 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6 文中多次出现“太祖”“殿下”两种称谓,二者全指曹操。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这是因为 ()
A 二者全是尊称,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是为了使文章用词富于变化。
B 在作客观叙述时称“太祖”,在写对话时称“殿下”。
C 太祖是曹操的庙号,是文章作者陈寿对他的称谓;当时曹操被封为魏王,所以杜袭尊称他“殿下”。
D “太祖”比“殿下”地位更尊,所以歌颂他时称“太祖”,批评他时称“殿下”。
7 文中用“骐骥”“豺狼”来比喻人,二者分别指的是 ()
A 杜袭张鲁B 杜袭刘备C 张张鲁D 张 刘备
8 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了杜袭在“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时立下了战功,并劝曹操不要攻打许攸。
B 杜袭“驻关中”的任务是防备刘备军队的侵犯,他的官职是留府长史。
C 杜袭的主张是正确的,后来许攸的归服证明了这一点。
D 杜袭不怕“太祖横刀于膝”积极进谏,并善于用比喻说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