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1~5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中的意思
(1)统幹()     (2)访以当时之事(

(3) 幹自多()    (4) 不小节(

2.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 博涉 书记
B. 幹善 待遇
C. 访以 当时之事
D. 可以 自娱
3.

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想通的两项是(

A. 作《师说》以贻之 B. 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 欲以立身扬名耳 D. 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4.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5.

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刘吉,字祐之,博野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充经筵官。进修撰。累迁礼部左侍郎。成化十一年与刘珝同受命,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寻进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进武荚殿大学士。久之,进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寻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孝宗即位,庶吉士邹智、御史姜洪力诋万安、尹直及吉皆小人,当斥。吉深衔之。安、直皆去,吉独留。委寄愈专。庶子张升,御史曹璘、欧阳旦,南京给事中方向,御史陈嵩等相继劾吉。吉愤甚中升逐之数兴大狱智向囚系远贬洪亦谪官。复与中官蒋琮比,逐南御史姜绾等,台署为空。中外侧目,言者亦少衰。
初,吉与万安、刘珝在成化时,帝失德,无所规正,时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之谣。至是见孝宗仁明,同列徐溥、刘健皆正人,而吉于阁臣居首,两人有论建,吉亦署名,复时时为正论,窃美名以自盖。
弘治二年二月旱,帝令儒臣撰文祷雨。吉等言:“迩者奸徒袭李孜省、邓常恩故术,见月宿在毕,天将阴雨,遂奏请祈祷,觊一验以希进用。倖门一开,争言祈祷,要宠召祸,实基于此。祝文不敢奉诏。”帝意悟,遂已之。五月以灾异请帝修德防微,慎终如始。代王献海青,吉等言登极诏书已却四方贡献,乞勿受。明年三月偕同列上言:“凡宴乐游观,一切嗜好之事,宜悉减省。”十二月,星变,又言:“今两畿、河南、山西、陕西旱蝗;四川、湖广岁不登。愿陛下节用度,罢宴游,屏谗言,斥异教,留怀经史,讲求治道。沙河修桥,江西造瓷器,南海子缮垣墙,俱非急务,宜悉停止。”帝嘉纳之。帝惑近习言,颇崇祈祷事,发经牌令阁臣作赞,又令拟神将封号。吉等极言邪说当斥。
吉多智数,善附会,自缘饰,锐于营私,时为言路所攻。居内阁十八年,人目之为“刘棉花”,以其耐弹也。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六》,有删节)
【注】①李孜省:明代奸臣。学方士术,厚结中官,取悦明宪宗。累官至礼部左侍郎。孝宗时,下诏狱死。邓常恩亦方士。②海青:海东青,传说为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称作“万鹰之神”。③近习:君主宠爱亲信之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阁机务预:参与
B.无所正规:法规、准则
C.宠召祸要:邀,求取
D.四川、湖广不登岁:一年的收成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吉愤甚中升/逐之/数兴大狱/智/向囚系/远贬洪亦谪官。
B.吉愤甚中升/逐之/数兴大狱/智/向囚系远贬/洪亦谪官。
C.吉愤甚/中升逐之/数兴大狱/智/向囚系/远贬洪亦谪官。
D.吉愤甚/中升逐之/数兴大狱/智/向囚系远贬/洪亦谪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吉尸位素餐。成化年间,由于皇帝失德,刘吉等内阁成员以及六部尚书均无所作为,成为摆设,所以被时人讥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B.刘吉排斥异己。他遭多名官员尤其是御史相继弹劾,于是勾结宦官,大兴冤狱,排斥异己,驱逐对手,使得御史台官署都为之一空。
C.刘吉善于言辞。他看到孝宗仁明,于是也假意时时为正论:反对皇帝求雨;劝诫皇帝要修德防微,慎终如始;勿受四方贡献;减省开支等。
D.刘吉善于依附。他贪恋权位,又会自我装饰,锐于营私,经常被谏官攻击,但他不为所动,在内阁任职十八年,人们讥讽他为“刘棉花”。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吉深衔之。安、直皆去,吉独留。委寄愈专。
(2)愿陛下节用度,罢宴游,屏谗言,斥异教,留怀经史,讲求治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南文征》序
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悱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宋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宏,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慎于择术之道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B.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抄袭
C.以婀娜之声 间:夹杂
D.北枕大江,南五岭 薄:接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排比之句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C.不言法法未始或紊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上《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B.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C.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D.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风,再论文法,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3)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6分,每小题3分)
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貌奇伟,与人言,声殷墙壁。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熹宗即位,以左庶子充日讲官。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时沈、辽相继失,举朝汹汹。御史方震孺请罢兵部尚书崔景荣,以承宗代。帝不欲承宗离讲筵,疏再上不许。
未几,大清兵逼广宁,王化贞弃城走,熊廷弼与俱入关。帝亦急东事,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直办事。承宗上疏曰:“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以将用兵,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此极弊也。今天下当重将权,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而徐为恢复计。”帝褒纳焉。
承宗自请督师,诏给关防敕书,承宗便宜行事,不从中制。及魏忠贤窃政,遣其党往赐承宗蟒服、白金慰劳之,实觇军也。承宗立疏言:“使中使观兵,自古有戒。”帝温旨报之。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承宗图大举,奏言:“速畀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帝命所司给之。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不果出。
当是时,忠贤益盗柄。承宗功高,欲亲附之,承宗不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而其党连疏诋之,承宗乃杜门求罢。
庄烈帝即位,王在晋入为兵部尚书,恨承宗不置,嗾台省交口诋承宗,以沮其出。二年十月,大清兵入大安口,取遵化,将都城,廷臣争请召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仍入朝陛见。
初,右屯、大凌河二城,承宗已设兵戍守。后高第来代,尽撤之。大清兵大至,围数周。承宗闻,遣吴襄、宋伟往救。伟与襄不相,遂大败于长山。至十月,城中粮尽援绝,守将祖大寿力屈出降,城复被毁。承宗复连疏引疾。家居七年,中外屡请召用,不报。
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大兵将去,绕城呐喊三,守
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围复合。明日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
(选自《明史·孙承宗传》 有删改)
注:①县学生:生员,俗称秀才。②材官:低级武官。③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④畀:给与。⑤诸曹:借指各部的官员。⑥嗾台省:教唆尚书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与襄不相能:和睦
B.而师不果出竟:最终
C.取遵化,将都城薄:攻取
D.大兵将去引:退却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承宗功高,欲亲附之尔车来,以我贿迁
B.承宗不交一言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C.绕城呐喊三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D.以将用兵,以文官招练举世誉之不加劝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2)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
在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孙承宗一生几起几落,受到重用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
夫 俭 则 寡 欲 君 子 寡 欲 则 不 役 于 物 可 以 直 道 而 行 小 人 寡 欲 则 能 谨 身 节 用 远 罪 丰 家 故 曰 俭,德之共也。(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村落嫁娶图记
【明】顾彦夫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①。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②,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③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④,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⑤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选自《明文海》)
【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②肩舆:轿子。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从事京师锦衣从事:任职
B.子之知画,犹吾之书知:掌管,主持
C.昏礼宜昏:古时十二时辰之一,指戌时
D.予不文饱:丰富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君收藏了一幅《村落嫁娶图》,请当时任职锦衣卫的“予”为之作记,于是作者请教了一位熟悉当地风俗民情并且擅长写作的华姓先生,弄懂了图画中村落嫁娶的内容和含义,然后作了这篇记。
B.作者向谙熟民情的华姓先生主要询问了村落嫁娶图的三个问题,分别是村姑出嫁时为什么要骑牛,撑一个伞盖遮住新娘的含义是什么,迎亲时站在门口的男子是谁。对这些问题华先生都一一做了精心解答。
C.本文通过对话,向读者展现了《村落嫁娶图》中出嫁和迎亲的场景。画意丰富,人物形象多样,情态逼真细腻。
D.嫁娶本是村落大事,可是画面场景渲染的气氛似乎并不单是热闹非凡,还有一些悲凉。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
(2)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犨传
赵犨,其先天水人。幼有奇智,龆龀之时,与邻里小儿戏于道左,恒分布行列为部伍战阵之状,自为董帅,指顾有节,如夙习焉,群儿皆禀而从之,无敢乱其行者。其父目异之,曰:“吾家千里驹也,必大吾门矣!”唐会昌中,壶关作乱,随父北征,收天井关。未几,从王师征蛮,斩获甚众。道录其勋,陟为马步都虞候。
及黄巢陷长安,天子幸蜀,中原无主,人心骚动。于是陈州数百人相率告许州连帅,愿得犨知军州事。其帅即以状,于是天子下诏,以犨署陈州刺史。既视事,乃谓将吏曰:“贼巢之虐,遍于四方,苟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则必驱残党以东下,凌我土疆,势必然也。”乃遣增垣墉,浚沟洫。实仓廪,积薪刍。又招召劲勇,置之麾下。以仲弟昶为防遏都指挥使,以季弟珝为亲从都知兵马使,分领锐兵。黄巢在长安,果王师四面扼束,食尽人饥,谋东奔之计,先遣骁将孟楷直入项县。犨引兵击之。贼众大溃,斩获略尽,生擒孟楷。
巢党悉众东来,陈人惧焉。犨恐众心携离,于众中扬言曰:“今贼众围逼,众寡不均,男子当于死中求生,又何惧也!汝但观吾之破贼,敢有异议者斩之!”由是众心靡不踊跃。无何,开门与贼接战,每战皆捷,贼众益怒。蔡人以甲胄,军无所阙焉。凡围陈三百日,大小数百战,虽兵食将尽,然人心益固。犨因令间道奉羽书乞师于太祖。太祖素犨之勇果,乃许之。重围遂解。
龙纪元年三月,又以平巢、蔡功,就加平章事,充忠武军节度使,仍以陈州为理所。由是中原尘静唐帝复归长安陈许流亡之民襁负归业犨设法招抚人皆感之。
犨兄弟三人,时称雍睦。一日,念仲弟昶同心王事,共立军功,乃下令尽军州事付于昶,遂上表乞骸。后数月,寝疾,卒于陈州官舍,年六十六。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赵犨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录其勋本:根据
B.其帅即以状闻:听说
C.蔡人以甲胄济:资助
D.太祖素犨之勇果多:赞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父目异之今人有大功击之
B.果王师四面扼束之声义
C.于众中扬言曰今君亡赵走燕
D.乃下令尽军州事付于昶具告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中原尘静/唐帝复/归长安/陈许流亡之民/襁负归业/犨设法招抚/人皆感之。
B.由是中原尘静/唐帝复归长安/陈许流亡之/民襁负归业/犨设法招抚人/皆感之。
C.由是中原尘静/唐帝复归长安/陈许流亡之民/襁负归业/犨设法招抚/人皆感之。
D.由是中原尘静/唐帝复/归长安/陈许流亡之/民襁负归业/犨设法招抚/人皆感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犨很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长大后随父出征,收复天井关,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并因此被晋升为马步都虞候。
B.赵犨富有远见,断定叛军必将兵败东犯陈州,于是加固城墙,充实粮草,招募士卒,派弟弟赵昶和赵珝率兵守陈州。
C.赵犨善于稳定军心,鼓舞士气,面对众寡悬殊的情形,率众坚守陈州三百多天,后来在太祖的援助下,终解陈州之围。
D.赵氏兄弟相处和睦,晚年时,下令把陈州的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与自己同心侍奉朝廷的大弟赵昶,并上书朝廷请求退休。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于是陈州数百人相率告许州连帅,愿得犨知军州事。
⑵犨因令间道奉羽书乞师于太祖。
⑶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