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弊,民以宁辑,苗、僚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赐罪亚齐、黄。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阅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帝曰:“母子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当迁秩:任期
B.李景隆赐罪亚齐、黄讦:攻击
C.母子数年暌:分别
D.二人协心弊划:规划

下列对文章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B.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C.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D.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赐多次被贬。洪武为监察御史,因为有罪被贬在龙江整编军队,成祖时被别人连累充军安东屯。
B.郑赐刚正不阿。成祖攻入南京,抓到郑赐,成祖问他问什么背叛,郑赐说:“尽我做为臣子的职责。”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羾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2)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历职:曾经任职
B.但以刘日西山薄:迫近
C.则刘病日笃:沉重
D.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到了

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州司临门,急星火②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B.①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②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C.①但刘日薄西山②猥微贱,当侍东宫
D.①报养刘日短也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①。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②,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③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焉?
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与在京城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不悉。宗元白。
注:①[倚伏]出自《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为祸是福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所,祸福可以互相转化。②[小学]旧时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③[祝融、回禄]都是传说中的火神名。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而更以贺也吊: 慰问
B.有群小之愠:怨恨
C.宥而之彰:清楚
D.又何焉阙:欠缺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世之多嫌也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B.以取显贵虽有槁暴,不复挺
C.或将大有为积土成山,风雨兴
D.而为世嫌之加苟非吾之有,虽一毫而莫取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乃 今 幸 为 天 火 之 所 涤 荡 凡 众 之 疑 虑 举 为 灰 埃 黔 其 庐 赭 其垣 以 示 其 无 有 而 足 下 之 才 能 乃 可 显 白 而 不 污。
将上面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2)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到则草而坐披:而起,起而归觉:
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④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醉则更相枕卧挟飞仙遨游
B.不知日入师道不传也久矣
C.而不知所穷皆出于此乎
D.游于是始知不可骤得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②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选自苏轼《赤壁赋》)
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向西
B.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危:高
C.知不可乎得骤:突然,引申为轻易
D.则天地不能以一瞬曾: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扣舷歌之②吾尝跂望矣
B.①声呜呜然②今智乃反不能及
C.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②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D.①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客有吹洞箫者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月明星稀”句,是因为由眼前的明月自然引起的联想,表现曹操当年建功立业的雄心,又为后文写曹操失败伏笔,先扬后抑。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景物描写,采用铺陈排比手法,作者描写的情景不在眼前,而是写想象,写古战场情景。
C.客人关于英雄不再、生命短暂以及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的议论,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另一个方面。
D.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因此,他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鸿门宴》节选)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沛公霸上军:驻扎
B.沛公欲关中王:称王
C.项伯杀人,臣之活:存活,生存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谢:道歉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请用斜线(/)给画线部分断句。(不超过5处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