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中国古代史上的和亲政策持否定态度的诗是
A.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
B.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待劳。 |
C.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
D.关月夜悬青冢镜,塞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
1937年8月9日《申报》的文艺副刊《春秋》刊登了一则重要启示,宣布“本刊从今天起,转变以往作风,重新订正取材范围:如何摧毁万恶的侵略者?如何激发前方的战士?如何唤醒后方的民众?如何达到我们的最后胜利?”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A.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团结抗战 | B.报刊在社会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C.《春秋》的宣传立场是抗日救国 | D.《春秋》是共产党主办的报刊 |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甲午中日战争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抗日战争 | D.鸦片战争 |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这是为了()
A.抗击八国联军 | B.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 C.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 D.推翻君主专制统治 |
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
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
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阿Q |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骞、仲甫 |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