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
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中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种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此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力地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地获得了耐药基因。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大部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对于实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危重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人类已经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也认识到在牲畜饲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牲畜的生长,但同时也会使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抑制耐药菌的传播,世界各国应限制对牲畜使用抗生素。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
人畜粪便如果流入河道,或是作为肥料的一部分被撒入农田,其中的细菌就更加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
抗生素滥用造成的DNA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对上文画线句子中“付出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耐药菌的快速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B.现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细菌越来越多。
C.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D.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
B.土壤中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
C.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D.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抗生素来战胜各种不同的耐抗生素病菌。
B.土壤中的耐药基因经过多次转移,传播给人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C.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即可断定其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
D.只要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洗手间里的晚餐
一位母亲,白天在富人家里做女佣,晚上回家与4岁的儿子相依为命。主人得知女佣的情况后,曾邀请她和孩子一起住过来,给她们腾出一个房间,一切免费。母亲谢绝了。其实母亲知道,主人家,光洗手间就十几个,最小的洗手间,也比她家的房子大,她不知道在贫穷与富有的巨大落差前,对一个4岁的孩子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有一天,主人要在家里请好多客人。就与女佣商量说,今天您能不能晚点回家,我这里缺人手,现找来不及,只好麻烦您了。
女佣说,行啊,就是有点担心我的儿子,他晚上一个人见不到我会害怕的。主人说,这好办,您现在就去把他接过来,晚饭和客人一起吃就行了。
女佣把儿子接过来时,客人正陆续抵达,她没领儿子从正门进来,走侧门把他藏在一间主人不大光顾的洗手间里。她从主人厨房里拿来一个盘子,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香肠和面包,这是她在回家路上特意给儿子买的。
孩子从来没见过这么气派和华丽的房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大理石洗漱台上摆放的那些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瓶瓶罐罐,屋里好闻的气味让他幸福到简直要晕倒了。女佣告诉儿子说,妈妈带你来参加宴会,你是小孩,不能和大人一起吃,这是宴会主人特意为你一个人准备的单间。
孩子想把餐盘放到洗漱台上,但他个头太矮,够不着,只好放到了马桶盖上,他坐在飘亮瓷砖铺就的地面上,一边唱歌,一边吃着这些平时很难吃到的美味佳肴。
很快,在富丽堂皇的宴会大厅里,主人没发现孩子的身影,就去问女佣。女佣支支吾吾地说,我一直在忙着,没时间照看他,也许,他是在外面的草坪上自己玩吧。
主人似乎明白了什么,他离开宴会大厅,把整幢房子的所有房间都找遍了,最后在一个位于角落的洗手间里,找到了孩子。
主人问,你怎么能在这里吃东西呀,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孩子答,妈妈说,这是宴会主人特意为我准备的单间,今天的香肠太好吃了,我好久没吃过了,对了,你是谁呀,你愿意陪我在这里吃这些美味吗?
主人强忍泪水点了点头。此刻,他想起了当初随父母来纽约的经历,那时他们也很贫寒,也经历过十分艰辛的时期。
回到宴会大厅,主人对客人们说,很抱歉,朋友们,我现在必须得去陪一位特殊的客人,请大家慢慢享用吧,我不能和你们共进晚餐了。说完,他装了满满两大盘子孩子爱吃的佳肴,端到洗手间里,他模仿孩子的样子,也把餐盘放到马桶盖上,也坐在地上,然后对孩子说,这么好的一个单间和美食,你一个人独享就可惜了,来来来,让我们一起吃晚餐。
主人和孩子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唱歌,也聊了很多话题,他让这个4岁的孩子坚信,他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勤劳、最伟大的母亲,他不但应该为她感到骄傲,长大以后还要为她做些事情,而孩子直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母亲是佣人。
客人们发现主人端走两大盘子食物后,再也没回来,觉得蹊跷,便去寻找,当他们看到情同父子的两个人坐在地上,围着马桶盖吃东西的场面,被深深震撼了。大家纷纷端着酒杯和美味赶过来,很快把洗手间挤满了,大家给孩子唱了好多好听的歌曲,表达了太多美好的祝愿,这些都让这个孩子确信,他的母亲是最令人尊敬的母亲,而他,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很多年后,这个孩子不但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也买下了拥有几间洗手间的大房子,进入上流社会。每年,他都会以匿名的方式捐很多钱给穷人,但从不举行捐赠仪式或接受采访,他对始终不理解的朋友们说,我永远忘不了在很多年前的某一天有一位富人和太多的富人,用他们的诚恳与良知,维护了一个4岁孩子的自尊。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写女佣谢绝了主人的邀请,没有和孩子住在主人家里,是因为女佣嫌主人家的洗手间太多了也太大了。
B.这篇小说前半部分以女佣为主,后半部分以主人为主,但他们都围绕着孩子。这样的结构安排,对主题的表现起着微妙的作用。
C.这篇小说虽然在语言叙述上较为平实朴质,但读来却很感人心,甚至叫人心酸落泪,细究来,叫人感动不已的是女佣那颗做母亲的心。
D.主人在洗手间里和孩子吃东西唱歌,还聊了许多话题。那些话,都是主人编述的善意的谎言,包括对孩子母亲的评价。

E.女佣把孩子藏在洗手间里,为了让孩子不乱跑影响主人宴客,就从主人厨房里拿来餐盘、香肠和面包让孩子吃。
“洗手间里吃晚餐“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有人说文中那个孩子多年后的成功源于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也有人说源于那位“主人”,请结合文本,探究下孩子成功的原因以及给你的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中国漆画的传承与发展
漆画是以大漆为主要媒材进行的绘画创作。天然大漆产自漆树,为琥珀色半透明液体,干涸后有极强的粘着力。耐酸碱,抗腐蚀,表面莹润,装饰效果强。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南信阳长台山出土的战国漆瑟,运用鲜红、暗红、浅黄、黄、褐、绿、蓝、白、金九色,彩绘出神怪龙蛇及狩猎舞乐场面,目前堪称我国最早的漆画。西汉马王堆出土的黑地漆棺,用红、黑、白、黄等色彩描绘云气,云中穿插各种仙人异兽,用笔刚柔相济,气韵生动,已完全脱离了漆饰的范畴。而后漆画屏风的出现更将漆画艺术的独立推进了一大步,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以烈女传为题材,作品从构图、人物造型等各方面都与顾恺之传世作品《女史箴图》十分相似,是漆史上的典范之作。唐代以后,漆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平脱、末金镂、雕漆等各种创新技法层出不穷,以至有“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之誉。然而在工艺技法登峰造极的同时,中国漆画也日渐程式化、材料化,漆画发展日渐式微,从人们的生活中全面退缩。
20世纪上半叶,国际漆画运动启蒙催生了中国现代漆画。李芝卿、沈福文、雷圭元三位大师为发展漆画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确立了漆画作为纯绘画艺术的突出地位,成为现代漆画运动的奠基人。60-70年代是中国漆画的借鉴、继承和开拓阶段。日本漆画尤其是越南磨漆画的全面推介,为中国现代漆画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丰饶的养分。乔十光和蔡克振先生作为杰出代表,在技法的自由度、风格的多样化、内涵的承载量等方面广泛探索,使漆画完成了从器到画的“脱胎之变”。1984年,漆画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画种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漆画终于开门立户,在美术界取得了一席之地。至此,“现代漆画”已然成形,开始步入大发展时期。
近些年来,当代漆画在外来艺术观念的影响下,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和束缚,探索着走向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然而,中国漆画也面临着诸多艺术难题,如大漆与化学漆的应用、工艺性与绘画性的兼顾等诸多问题。因此,当代中国漆画如何更好胜任当代人文内涵的表达,弘扬民族的时代精神方面与审美理想,笔者认为,主要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一是守持传统,推陈出新,多元发展。漆画的创作应守持传统,在漆海中立定精神,天然大漆具有沉着丰润的色调和优美含蓄的色泽,犹如国画之水墨、油画之油彩,可直接入画而自成一格,使漆画具有其它画种不可替代的材质美感。
二是向生活学习,提炼题材,回归艺术真谛。在当代漆画的创作中,仍然缺乏内涵深远、内容广阔的作品。因此,在现阶段下,漆画题材的选择应与时俱进趋向多元化,既可以关注市井小民的平凡生活,亦可以反映风云变色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是加强漆画理论体系建设,培养后继队伍。现阶段,一些经典漆画理论著作及教材仍然仅是一味罗列技法,忽略对作品创作内涵的深入分析。再则,现阶段高校漆画专业长期处于非主流状态,一直在工艺和绘画的夹缝中寻求发展,创作往往舍本求末,拘泥于技术细节。因此,在加强漆艺技法统教育的同时,尤其要注重艺术内涵的挖掘、研究。以此为目标,大力培养后备队伍,不断提高从业队伍总体素质,使漆画跻身于当代绘画美术之林。
关于中国漆画,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信阳长台山出土的战国漆瑟,运用鲜红、暗红、浅黄、黄、褐、绿、蓝、白、金九色,彩绘出神怪龙蛇及狩猎舞乐场面,堪称我国最早的漆画。
B.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以烈女传为题材的漆画屏风《女史箴图》, 作品构图、人物造型十分生动,是漆史上的典范之作。
C.20世纪上半叶,国际漆画运动启蒙催生了中国现代漆画。60-70年代是中国漆画的借鉴、继承和开拓阶段。日本磨漆画的全面推介,为中国现代漆画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丰饶的养分。
D.李芝卿、沈福文、雷圭元三位大师是现代漆画运动的奠基人,乔十光和蔡克振先生在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使漆画完成了从器到画的“脱胎之变”。

关于中国当代漆画存在的问题,下列各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经典漆画理论著作及教材仍然仅是一味罗列技法,忽略对作品创作内涵的深入分析,漆画创作往往舍本求末,拘泥于技术细节。
B.在外来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当代漆画创作虽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和束缚,但仍然缺乏内涵深远、内容广阔的作品。
C.大漆与化学漆的应用冲突、工艺性与绘画性难以兼顾,因此,当代中国漆画难以胜任当代人文内涵的表达,难以弘扬民族的时代精神方面与审美理想。
D.现阶段高校漆画专业长期处于非主流状态,一直在工艺和绘画的夹缝中寻求发展,因而后备队伍力量不够强大。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以后,漆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平脱、末金镂、雕漆等各种创新技法层出不穷,由于过分注重技法等原因,中国漆画也日渐程式化、材料化,漆画发展日渐式微,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全面退缩。
B.天然大漆为琥珀色半透明液体,干涸后有极强的粘着力;它耐酸碱,抗腐蚀,表面莹润,装饰效果强;它具有沉着丰润的色调和优美含蓄的色泽,具有化学漆不可替代的材质美感。
C.西汉马王堆出土的黑地漆棺,用红、黑、白、黄等色彩描绘云气,云中穿插各种仙人异兽,用笔刚柔相济,气韵生动,已完全脱离了漆饰的范畴,标志着漆画艺术开始独立。
D.1984年,漆画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画种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意味着漆画终于开门立户,在美术界取得了一席之地。至此,“现代漆画”已然成形,开始步入大发展时期。

简答题
(二)
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这儿灯光暗了下来,嘈杂声传来也是隐隐约约的。他顺着街往麦迪生广场走去,因为即使他的家仅仅是公园里的一条长凳,他仍然有夜深知归的本能。
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地段,苏比停住了脚步。这时有一座古老的教堂,建筑古雅,不很规整,是有山墙的那种房子。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花玻璃窗子映射出来,风琴师为了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在键盘上按过来按过去。动人的乐音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胶着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使铁栏杆前的苏比入定了,因为当他在生活中有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瑕的思想与衣领时,赞美诗对他来说是很熟悉的。
苏比这时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那堕落的时光,低俗的欲望,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这一切现在都构成了他的生活内容。
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醒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时间还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地把它实现。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到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去找事做。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他明天就去找那商人,把这差使接下来。他要做个烜赫一时的人。他要——
苏比觉得有一只手按在他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只见是警察的一张胖脸。
“你在这儿干什么?”那警察问。
“没干什么。”苏比回答。
“那你跟我来。”警察说,“你因为闲荡的罪名被捕了。”
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
选段出自哪篇课文?请简要介绍作者。
分析选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篇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作者设计这样的结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关于选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采用了总分结构,先总写父亲的为人,再具体写父亲与孩子的几件事。
B.本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第二层从“春天”开始至段末。
C.本段分写了关于父亲的四件事。
D.本段总写部分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写了父亲的随和、喜爱孩子。

从本段中可以看出父亲的性格特点是()

A.父亲喜爱孩子,爱带着孩子玩,是一个很随和的人。
B.父亲多才多艺、情趣高雅。
C.父亲心灵手巧、情深似海。
D.父亲对孩子的亲近、理解、包容和友善。

本段中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引号的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A.表示突出强调。
B.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讽刺和否定。

对“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理解,不符合作者的本意的一项是()

A.显而易见,父子之间相处的时间长了,就会建立起像兄弟一样的关系。
B.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C.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D.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庭,要有点“没大没小”。父亲叫人敬畏,儿女“毕恭毕敬”最没有意思。

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第一个“父亲”的典型事例推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中心,然后通过第二个“父亲”的事例证明这一论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B.作者父亲几乎无所不能,他是画家,通音律,会园艺,扎纸的手艺也非常好,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又是个重情义的人,写父亲与自己的关系时,多用了反写的手法。
C.“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这句话表现父亲重夫妻情。
D.“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父亲的心灵手巧给孩子带来了欢乐,带来了骄傲,父亲爱孩子,孩子们也非常爱父亲。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
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是()

A.世界文学是向每一位有志者敞开的
B.获得教养不一定要读很多书
C.获得教养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D.读书要仔细咀嚼,不要囫囵吞枣

对画线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性或人格”指爱的阅读、对知识的敬重、心的教养。
B.阅读报纸和流行文学是不可能提高一个人的精神素养的。
C.“自己的价值”指的是:一个人必须是一个可教养的客体,这是获得教养的前提。
D.“杰作的真正价值”指的是:经典对一个人教养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作者倡导怎样一种读书观?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
B.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
C.必须花力气、下工夫读杰作。
D.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就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对选文中的“个性或人格”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指爱的阅读(或“对文明的热爱”)、对知识的敬重、心的教养。
B.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
C.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很难获得教养。
D.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不仅追求数量,还要追求他心灵的获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