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看 海
李锐
(1)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如愿以偿了。
(2)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罐装饮料,装满了各色名牌或非名牌的服装鞋袜,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我有点替女儿遗憾。
(3)久居闹市,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对面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躲开这个“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才带女儿进公园。这种时候游人寥寥。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情,或是什么忽发的奇想。有时我们都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艳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藏经楼,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4)仔细回想起来,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遏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
吕梁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寒来署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有许多次,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株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漏心的孤独,如麻的惆帐,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一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5)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虽然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的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何处j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6)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终生置身大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然朝一片有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便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7)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T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的相遇。
(8)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种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在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会说“有点替女儿感到遗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与大自然相遇时感到“刻骨铭心”,原因是什么?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河西走廊,是造化给A矢宙F的形而上的大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
(2)终其一牛都将无法穷尺汶种浩茫无涯的恐恒和惊喜。文章题目是“看海”,有人认为合适,也有人认为不合适,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陈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1-15题。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⑴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⑵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⑶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⑷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
⑸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⑹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⑺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⑻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想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⑼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⑽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涵。
⑾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籍。
⑿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因吧。
⒀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渡流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
1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作品以“石板”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显得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
B.第⑴段总写河下镇古色古香的风貌,由面及点,引入对石板的描述。 |
C.第⑴段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以青灰色的镇子来衬托石板的古老。 |
D.第⑼段提到皇帝的辇乘曾经过古镇,揭示了石板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原因。 |
E.第⑾段的第一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笔触从历史转向现实。
12.第⑾段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请作赏析。
13.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请概括“从前”在文中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文中描写雨水的主要作用
从前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水的主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纵观全文,试就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探究、概括。(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节气①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在意了。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孤,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
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是的,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手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时,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然后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想了想,说道:“是哪个伟人吧?”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
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时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取材于许俊文《节气》
注①: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写节气,更多的是通过对农村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来表现,其中蕴含着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 |
B.作者说惊蛰与霜降是“一道一魔”,并且分别用“灵丹”“咒语”这样截然不同的比喻,鲜明地表现出对这两个节气的一爱一憎。 |
C.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说明农村的好处在于“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农村人绝不会像城里人那样“一味地胡来”。 |
D.作者对节气的描述有详有略,而对惊蛰、霜降这两个节气则作重点描述,是因为它们在时令的变化中体现了大自然的盛衰之道。 |
E.作者慨叹节气转换难以阻止,人只能跟着节气“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而祖父也悄无声息地离开人间,全文笼罩着感伤情怀。
18.第一段说“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而第二段又说“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作者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19.文章以“节气”为题,为什么在六、七两段集中写了对祖父言行的回忆?
20.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①请简要分析第四段中“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这句话的表达效果。(3分)
②文章以“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一句结尾,请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作用。(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原载2006.12.30《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9.第3段,作者浓墨重彩铺叙了她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
20.指出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表达作用。
21.作者在文中叙写了香港之行的哪些感受?在全文构思上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22.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
洪放
(1)七岁那年,秋天,一个黄昏。在乡下老屋的后园里,-#f0L大的老茶树边,我看见了一朵花.淡蓝色的,浮动着,被渐渐上来的夕光所笼罩.我就蹲在花的旁边,看着它。一直看着它。然后我和花一道被暮色淹没。所有的事物都静了。我只好回家.第二天早晨,再看。花已经谢了.淡蓝色已经谢了。而我那时候,还正在悄悄地成长……
(2)成长中的人是容易忽略一些事物的。
(3)比如那朵花,不久就忘了.
(4)但今天,当我站在南塘的秋风中,这朵花突然浮现出来。它的浮现,是因为我现在正面对着另一朵花。另一朵也是淡蓝色的花。这是一种在南塘常常见到的花。朴素的,淡淡的,沉静的,美好的。南塘的土地刚刚经过一场秋雨,有一些虫子已经消失。我听不见它们在黄昏时的叫声了。南塘变得深沉,同时也逐渐走向枯寂。
(5)一朵花或许能点亮它的生动吧!
(6)我看着花,它天真而真实地开放着。我看到它的叶片上甚至还有尘土。雨也没能将它洗净。它的花瓣是六片的,对称着,仿佛三组正在玩耍的小孩子。我真的很想它们是小孩子的.我喜欢孩子的无邪与纯洁。但是,我知道它们不是。在秋天的大地上,花朵都是中年了。甚或是老年.
(7)一如我,惨淡地走过如许的光阴.一回头,水流远了.南塘成了秋风,秋风成了人心,人心成了忧伤.
(8)而花呢?它开放着。它在它应该开放的黄昏开放着。它一定不是为我.就如同我一定不是为其它.一切的生命,都只是一种经过.现在,我同这朵花一道,经过黄昏.经过远去的飞鸟,经过更远处的山峦;经过孤独的吟唱,经过秋风里一根一根无由的白发……
(9)花也是无由的.生长,开放,在这个黄昏,与我相遇,而不是在另外的黄昏。它是淡蓝的,而不是别的颜色.它是七岁时的花.是那些掠过成长而被我们忽略了的光。
(10)我的手想伸过去,甚至我想轻轻的拓摸它,握住它,亲吻它,热爱它。
(11)但是,我停了.心上的尘土一定比这花叶上的尘土更重.指尖上的伤怀一定比花谢时更悠远.我只好停住.南塘暮色四合,有谁在独自寻找?谁的脚步正叩响南塘的门相?谁正在慢慢地回去,慢慢地回到往昔的时光和往昔的美好?
(12)南塘的花.朴素,沉静.我看着。一朵花,一个人.一处风景.
(13)我也是沉静的了。我也是朴素的了.至少现在.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我回到了七岁.回到了后园的大茶树,回到了它的清香与苍老.我用手摸摸自己的脸,我摸到了秋风的痕迹,摸到了山水的痕迹,摸到了那些远去了的不可能再回来了的人和事物的痕迹.
(14)刃而花沉静着.
(15)黄昏很深了.我已经不太能看清它的叶片和它的花瓣.我只看到它的浮现。
(16)这恰如在这个大而杂乱的人世间,我更多的时候是半明半暗的。如这黄昏中的花,它是怀着对大地的恩情,来用最后的光照亮南塘.而我,是怀着这人世的热爱,用宿命的笔,来写秋风的挽辞……
16.“我”两次看到一朵蓝色的花,感触有什么不同?(4分)
17.怎样理解“一切的生命,都只是一种经过”在文中的含意?(5分)
18.作者为什么要“和一朵花一起经过黄昏”?它使作者产生怎样的联想与感悟?(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黄昏渡
临川柴子
荒郊野外有个小渡口,茅舍一间,小舟斜靠岸边。渡口虽破,却有个很诗意的名字——黄昏渡。渡口人迹罕至,多少年了,往往只见摆渡人老何蹲在船边孤独地吸烟。
太阳西斜,一天又近黄昏。老何眯着眼,盘腿坐在船头,手里握着个酒葫芦,脚旁放着两份菜,一荤一素,自得其乐地抿着酒。
突然,老何放下酒葫芦,侧着耳,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情。多年的经验告诉他:生意来了!
是个年轻人,走得很急,脸上的神色有些疲惫,背着一个大挎包。“大爷,我要过渡!”年轻人看到老何,看到荒郊野外的渡口,像看到一根救命稻草。
“上来吧!”老何热情地招呼。他当然热情,因为一年半载他也等不到一位客人。
年轻人上船。从年轻人上船的姿势中,老何一眼看出这小伙子不会水。他小心翼翼扶住船帮的样子让老何对他有些轻蔑。老何麻利地收起酒菜,将一支竹篙递到年轻人手上,脸上带着诡异的笑,走下了船。
“大爷,你将我渡过去啊。”年轻人不解地望着老何。
“你自己渡过去吧。”
“我不会摆渡,你把我渡过去,要多少钱都成。”
“我这渡口的规矩,从来都是客人自己渡自己,虽然你是第一次来,但也得守我的规矩不是?”老何说,“任何人都得守规矩,不会摆渡你就现学。”
“今天就得破破你的规矩!”年轻人突然亮出一把刀,将老何逼上了船。老何觉得这情景非常熟悉,他在锋利的刀尖下拿起了竹篙。年轻人说:“好好把我渡过去,我不会要你的性命。”老何默默地将船撑离了岸。
船箭一般地朝对岸划去,年轻人坐在船中央,双手紧紧地抱着他的挎包。老何轻蔑地看着这个年轻人,他知道年轻人表面上张扬,心里其实怕得很。老何狠狠地跺了跺船板,年轻人刚想发作,却看见一股河水突然从船底涌上来。
“老家伙,你怎么把船弄漏了?”年轻人抓着船帮,失声叫道。
“哈哈!这是条破船,不漏水才有问题呢!”老何笑着说,“年轻人,天堂有路你不走,栽到我老何手里,活该你倒霉!”
年轻人舞着刀子扑过来,老何却灵巧地跳入水中,顷刻间没了身影。年轻人望着泛起涟漪的河面,不知所措。
船舱里的水越来越多,船在一点点下沉,年轻人惊慌地抱着挎包坐在船边,绝望地看着河水将自己的身体一点点淹没……
年轻人醒过来的时候,夕阳正罩在他的脸上,暖洋洋的。他扭动了一下身体,才发现身子已经给几道绳索捆住了。
“大爷,都是一条道上的人,你放了我吧!”
“哈哈哈!”老何朗声大笑,“一条道?你看花眼啦!”
“那挎包里有钱,你想拿多少拿多少。”年轻人哀求着。
“钱是好东西,可是我老了,不需要这个。”
“大爷,你何必害我呢?”年轻人绝望地垂下眼睛。
“害你的是你自己啊。”老何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年轻人,还是我送你上岸吧!”
警笛声隐约可闻,越来越近了,年轻人徒劳地挣扎了几下,无奈地低下头。
几名警察过来铐住年轻人,紧紧握着老何的手:“这人我们已经追捕十几天了,老何,你又立功了啊!”老何只是憨厚地笑笑。
望着警车远去,老何又盘腿坐在船上,一口热酒下肚,往事在他心中翻腾。那年,老何也是年轻人这般年纪,逃亡中重伤了黄昏渡的船夫。十多年后双鬓泛白的他从狱中出来,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悟,主动要求接替那位船夫来守黄昏渡,配合警方专门抓漏网之鱼。
此后,老何心里又多了一份希翼,他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24期,有删改)
16.作者以“黄昏渡”为题目有何用意?
17.主人公老何的真面目最后才水落石出。请简要分析小说是怎样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18.老何意味深长地要年轻人“自己渡自己”,“任何人都得守规矩,不会摆渡你就现学”。你认为应该怎样解读此话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