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私营手工业发达 | B.官营手工业兴盛 |
C.雇佣关系出现 | D.家庭手工业普及 |
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据《齐民要术》叙述,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
①精耕细作技术的发达②小农经济体制的促进
③中央集权制封建政府的作为④民族融合的推动⑤北民南迁的影响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 | C.①②④⑤ | D.①②③④ |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 “乞巧节” (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
C.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
下列论述的基本观点倾向于近代维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有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
B.“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固,在人心不在技艺” |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
D.“君权与民权合者情意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也” |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这种不受崇敬的衣服,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评价下列人物中谁的思想( )
A.林则徐 | B.魏源 | C.康有为 | D.陈独秀 |
下列属于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思想论战的内容的是()
①要不要实行共和政体②要不要兴民权
③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制④要不要废“八股”,学习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A.①②③④ | B.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