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下列主张反映“孔子的智慧”的是( )
① “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 ②“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兼爱”“非攻”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材料认为()
| A.欧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
| B.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
| C.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 |
| D.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 |
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从拜登的话中我们可知美国()
| A.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
| B.放弃了领导世界的愿望 |
| C.承认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
| D.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
美国国务院曾在一份《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报告中声称:“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在于应付共产主义的威胁,而在于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换句话说,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由此可知,美国援助西欧()
| A.缓和了与苏联共产主义的对抗性 |
| B.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全面复苏 |
| C.目的是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和遏制苏联 |
| D.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 |
莫斯科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动员令写道:“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这一动员令出现的背景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
| C.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失误 |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
1943年,伦敦《泰晤士报》发表社论:“失业,仅次于战争,是我们这一代蔓延最广、噬蚀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恶疾。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相符的是()
| A.两极格局冷战对峙 | B.1929年经济危机 |
| C.苏联农业集体化 | D.第二次世界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