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成果。古往今来,一个个法律和民主政治文献搭建起人类前进的阶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位西方史学家评价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成就时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
材料二: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皇帝是帝国元首。……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摘自19世纪70年代欧洲两部重要的宪法
请回答:
(1)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雅典民主政治“做到了什么”值得我们肯定?《十二铜表法》明显维护贵族利益,但为什么仍被视为平民的胜利?
(2)以上两部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什么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两部宪法问世的共同原因。
(3)除上述两部宪法外,在世界近代史上,还出现过哪些重要的宪法文献或民主政治文献?(至少列举三个国家的文献)
(4)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中国之行引发了网民们对中美两国地位和未来的热议。你认为美式民主和中式民主各自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近代一百多年中,中国人从初步认识和传播民主思想,到逐渐提出并尝试以改革或革命的手段建立某种西方式的民主制度,经过曲折的奋斗而最终没有取得成功。这就是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孙中山关于建立民主宪政分三步过渡的思想,以及他的五权宪法思想,是极具特色的民主理论。而梁启超等立宪派人士关于未来国会制度与责任政府的构想,表明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民主制度的建设也有了自己略成系统的思想。
革命党和立宪派都是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忙投入民主制度的建设。……他们先后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宪法性文件;进行了一系列革除专制积弊、开创民主新风的改革工作;建立起临时参议院,以作为民意机构。……但是,从袁世凯窃权的那一天开始,民主制度的实质内容就日复一日地被淘空。
——摘编自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与梁启超对待西方民主的异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的西方政治文明成果,并简述其理由。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并分析导致这一命运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大化改新于645年开始,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他们(日本新领导人)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明治时期的政治家赞成神道教为国教,因为神道教认为国民与天皇是一致的,认为天皇是太阳女神的后裔。在教育方面,日本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促进国家利益,而不是发展个人。
1894年,他们说服英国和美国在五年之内结束其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同年,日本人出人意外地赢得了对中国帝国的惊人的胜利。从此以后,不再有任何理由将日本看作是一个劣势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它成为了亚洲第一个砸碎西方控制的锁链的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日本大化改新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日本“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的表现,概括日本能“砸碎西方控制的锁链”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两种教科书对于中国近代史19世纪40—90年代的内容目录。
甲种: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 |
乙种: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备要(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
||
绪论(第一、二章略) |
导论(一、二、三、四略) |
||
第一编 |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 |
第一章 |
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
第三章 |
鸦片战争 |
第一节 |
18至19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 |
第四章 |
鸦片战争以后 |
第二节 |
步入近代社会之初的新迹象 |
第五章 |
太平天国的兴起 |
一、经世派的崛起与关注“时务” |
|
第六章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二、开眼看世界思想的涌动 |
|
第七章 |
1856—1861年的太平天国 |
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
|
第八章 |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大联合和太平天国的失败 |
第三节 |
晚清三次新政的出现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
第二编 |
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 |
一、洋务、戊戌与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
|
第九章 |
在农民大革命失败后 |
二、晚清三次新政的比较研究 |
|
第十章 |
封建统治者的“办洋务” |
三、中国近代化与社会转型问题 |
|
第十一章 |
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运动的兴起 |
第四节 |
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
第十二章 |
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半殖民地的外交 |
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
第十三章 |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
二、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与作用评析 |
|
三、近代民族资本工业的产生、发展及特点分析 |
根据目录及其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两种教科书编写的各自主要特点,并予以分析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工业革命前服务业已经存在,但是从事服务业的只有极少数专业生产者,或者更寻常地它是多数社会成年人的兼职活动。……工作从手工作坊移向工厂和办公室,于是产生了同样的专业化和分离过程,如更多工作制度化,更多的男女被吸收进全日制的职业中,像教育、甚至医药那种服务业,过去只限于家庭中进行,此时日益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提供了。
——摘自《财经政治资讯》2001年第2期
材料二大不列颠各部门国民收入表(单位:万英镑)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801 |
75550 |
5430 |
10320 |
1811 |
10750 |
6250 |
13110 |
1821 |
7600 |
9300 |
12200 |
1831 |
7950 |
11710 |
13340 |
1841 |
7990 |
15550 |
19690 |
——摘自《财经政治资讯》2001年第2期
材料三英国1938年至1984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比例表
产 业 |
1938年 |
1948年 |
1984年 |
|||
就业人数(万人) |
占全部就业人数% |
就业人数(万人) |
占全部就业人数% |
就业人数(万人) |
占全部就业人数% |
|
第一产业 |
94.9 |
5.3 |
112.3 |
5.6 |
34 |
1.69 |
第二产业 |
871.6 |
49.1 |
973.9 |
48.9 |
721.5 |
33.2 |
第三产业 |
909.8 |
45.6 |
904.8 |
45.5 |
1415 |
65.2 |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佩琨《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材料四1944年英国制定了新的教育法令,根据法令的规定,年龄从5岁到16岁的孩子接受全日制教育。目前英国有38000所中小学,1100多万孩子入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从公共基金得到免费教育。
1948年英国国民医疗保健制度建立。……英国居民从国民保健系统取得的医疗一般都是免费的,包括就诊、药品和住院。……1984年卫生保健部门的就业人数134.2万人,占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员总数的6.2%,这个比例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
英国的商业部门包括国内和国外贸易,还有旅馆、餐饮和修理部门。1948年,商业部门的就业人数是235.4万人,到1984年增加到334.2万人,增加了近一百万人,就业人数1984年比1948年增加了42%。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48年起,英国的无形贸易都是顺差,无形贸易的构成包括旅游收入、运输费用、保险收入、贷款利息、投资利润及侨民汇款等项劳务收入。
英国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经常由这些部门开始。但英国的经济危机程度,与同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而较轻。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佩琨《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出英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阶段,分析指出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英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利弊。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排满思潮,是1900到1911年这个时期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的社会政治思潮。“排满革命”是当时社会最具号召力的革命口号。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章太炎,于1901年在《国民报》第四期发表《正仇满论》,具体阐述了他的排满思想。他认为,关外为满洲之地而关内为汉人分地,“今日逐满,亦犹田园居宅为他人所割据,而据旧时之契约碑界以收复吾所以固有而已,而彼东三省犹为满洲之地。故曰逐满,而不曰歼灭满人。”1908年,章太炎在《排满平议》中更加鲜明指出:“排满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排其士卒也。”“非排一切政府,非排一切满人,所欲排者为满人在汉之政府。”
武昌起义爆发后,西方列强妄图出兵镇压辛亥革命。当时满洲留日学生,惊恐万状。有人主张向日本借兵扑灭革命。在新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提出了五族共和的主张,即:中国境内汉、满、蒙、回、藏等各民族应联合起来建立大中华的民主共和国。章太炎在《致留日满洲学生书》中说,若革命军“北定宛平,贵政府一时倾覆,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优游共和政体之中,其乐何似?我汉人天性和平,主持人道,既无屠杀人种族之心,又无横分阶级之制,域中尚有蒙古、回部、西藏诸人,既皆等视,何独薄待满人哉?”
——摘编自肖中云《章太炎排满思想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章太炎排满革命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章太炎的排满革命思想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