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面临着自身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近代)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
材料三:六七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材料二、三均据《文史知识》
材料四: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是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材料五: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日本一百年的大国之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总结。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同的原因。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并举例说明这一变化对当时中国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的影响。
(3)据材料四,指出义和团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一态度的具体社会原因。
(4)概括指出日本在追赶世界历史潮流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四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材料二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
材料三“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小棺材)。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材料四《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元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其主要目的又是什么?
(2)依据材料回答,人们(南北朝时期)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阐述理由。
(3)依据材料,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
(4)请依据材料,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杨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大海日记》(网易博客)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经济结构有何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什么?(6分)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形态。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变化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美苏矛盾的激化,“三八线”由美苏对日投降分界线逐渐变成了朝鲜两大政治力量的分界线。1948年8月15日南部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宋晓芹《苏联与朝鲜战争》
材料二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日益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材料三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 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很多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据基辛格1993年的讲话整理
材料四近年来朝韩关系发展回顾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朝鲜“三八线”最初出现的原因。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新的国际格局的主要因素。
(3)材料三反映出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面对这种变化,中国在经济和外交上是如何应对的?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近年来朝韩关系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态势?折射出当今世界形势具有什么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